作者:王亿 @ 2001-08-31
给记忆以美感(闲读偶记)
王亿
我国散文创作的现代化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正在行进中的演化,而匡燮的新作《记忆蛛
网》是这种追求的一次有益探索。
综观匡燮的散文,在总的艺术追求上,属于雅的、精致的一类,它因此而在审美风格上与俗的、大众
散文有明显的区别。不妨读读《琵琶亭对话》与《浔阳楼意趣》这一组散文。琵琶亭与浔阳楼已不再是纯
客体的存在,它们全部进入了创作主体的意向与情绪之中。这才有了匡燮与琵琶女,与白居易,与施耐
庵,与宋江的超越时空的对话。空间的阻隔,时间的差距,在匡燮的艺术世界里,是被解构,还是打碎了
重组,这些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匡燮与这些历史人物、艺术人物的心灵沟通。
在对历史的重新解读里,匡燮似乎发现了他的艺术自信心,他的一批历史文化散文因此也就写得游刃
有余,得心应手。匡燮遨游于山水风情。模山范水并非他所长,他也似乎无意于此,他看重的是山水之内
在性灵。同时,匡燮也浸淫于友情、亲情之中,写了一系列人物散文。
以蛛网的记忆的片断,连缀成一片心境,半部人生,匡燮散文结构上的这种奇妙与灵动常常给人以美
的惊喜,勾起关于人生、社会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支撑起了这一座记忆的树林,赋予它以灵魂,以美
感,让我联想起了这个世纪初许地山的《缀网劳蛛》:人生如劳蛛,不断补缀着尘世的网。然而到了匡燮
眼里,他又有了自己的发现与感悟。当商品经济的大潮惊涛拍岸之际,一些作家,一些人文知识分子的四
顾茫然,日暮乡关何处去的迷茫,究竟要持续多久呢?充斥于某些散文中的境界低下、狭小和精神萎缩、
卑劣的格局,难道不应该有一个解构后的重建吗?我国新散文要与世界散文展开平等的对话,关键仍然是
精神品质与思想意蕴的建构。穿过云层,就是阳光。人类正面临着许多相关的共同困惑。我们的作家,人
文知识分子,对此完全可以交出一份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