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我国近期若干长篇小说阅读札记
作者:何镇邦 @ 2001-09-03
我国近期若干长篇小说阅读札记
何镇邦
长篇小说历来是文学创作的重镇。近年来,我国的长篇小说以每年数百部的速度生产出来,不少思想
与艺术均属上乘的优秀作品不断“浮出海面”。著名文学评论家何镇邦先生就近期出版的部分长篇小说作一
导读式评介,以期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
一 长篇小说创作中的“豫军”
深厚的生活功底,强烈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坚守和追求,使文
学“豫军”屡有建树。有人说,今年是长篇小说创作的“河南年”。
1998年初,河南文学院宣告成立,文学“豫军”集合在这面大旗之下,士气大振。
是年秋冬以来,“豫军”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屡有建树。有人把1999年称为长篇小说创作
的“河南年”,不无道理。
去年秋冬以来,一批河南籍作家陆续推出了一些长篇力作。其中较突出的有刘震云
的《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此作被看成是中国第一部具有
现代精神的长篇小说,又被称为“中国的《追忆逝水年华》”;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花城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此作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开掘和文体创造两个方
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周大新的《第十二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通
过一个丝织世家的百年沉浮,描摹了中原古城南阳的百年世相,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百年
来的兴衰史,具有史诗的气度。军旅作家柳建伟继《北方城廓》后推出的《突出重围》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塑造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当代军人群像,备受
人们的关注。青年作家南豫见的《生命原则》(中原农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以其对生活切入角度的奇特和对人性开掘的深度引起人们的注意。
豫北作家侯钰鑫的《好风好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描绘了
在太行山深处,一群有志青年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而上下求索的精神,从中也可以看到
“新愚公”们的命运和功业。无论是南湾乡年轻的党委书记孙浩带领太行儿女改变家乡
穷困面貌的斗争故事,还是唐发根、何腊月等青年被迫远走他乡,浪迹天涯的传奇人生
经历,都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稍感可惜的是,作者未能把小说中的两条线
索糅成一个艺术整体,有些笔墨还缺乏艺术节制。我想,这些缺憾当能在作者正在写作
中的“好”字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作品《好梦好路》、《好家好园》中得到弥补。
李佩甫的长篇新作《羊的门》(华夏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中国作家》1
999年第4期曾以“特别推荐”的姿态全文刊出。李佩甫是文学豫军的中坚,他的长篇小
说《李氏家族》和《城市白皮书》,中篇小说《学习微笑》、《败节草》等都颇受好评。
而《羊的门》可以说是他在创作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去冬今春以来,读到的最令
人震撼的长篇之一。《中国作家》的编辑将此作定位为一个“国中之国”,一位“东方
教父”,一部“人民批判书”,是有道理的。小说写的是被称为“绵羊地”的中州平原
上,呼家堡村支书呼天成(呼伯)的故事。在呼天成的治理下,呼家堡成了“国中之国”,
上到北京、省城的领导,下到许田市、颖平县的官员,都不能不把这个村级单位放在眼
里。而只要“呼伯”一句话,市、县的政令可以改,许田市委书记也不能不让他三分。
呼天成既是一个说一不二的权威,又是一个为呼家堡办了许多实事的人;他有七情六欲,
但其生活又非常简朴;他是一个地道的传统农民,又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政客,堪称“东
方教父”。呼天成这个神化了的人物,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典型意义的形象。比起张炜
长篇小说《古船》中的赵炳来,显得更实,更有分寸感。小说通过官场的争斗成功地刻
画了呼国庆、王华欣、李相义、范骡子等大小官员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行了充满激情又
注意分寸的“人民批判”。由于李佩甫对他要描述的生活吃得很透,娓娓道来,显得从
容不迫,文笔老到凝炼,表现出独特的叙述魅力。
读了文学“豫军”近期推出的部分长篇新作,可以看到他们的特色和追求:深厚的
生活功底,极强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执着的坚持和追求。
二 对现实生活的多角度切入
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新作,已不再用一种简单的模式,而是选取不同的角度切
入,从不同层次深入开掘生活,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典型,这是反映“主旋律”作品的
重要进步。
近期的长篇小说,从题材上看,大都是描写变革中的现实生活,贴近时代。但他们
对现实生活切入的角度较以前多变,再不仅仅局限于写改革,而是表现出了生活的丰富
性和深刻性。于是,也就具有了新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湖南王跃文是一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此前他写了一些反映官场的中短篇
小说,如《官场春秋》小说集曾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期推出的《国画》(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9年5月第一版)在读者中反响强烈。作品以主人公朱怀镜宦海沉浮的生活为线索,
以荆都市的官场争斗为背景,描绘了当代都市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侧面。小说囊括了90
年代种种社会现象:官场腐败,神秘文化走红,官场与商场互相勾结等。作者不仅以民
间的视角描绘了官场和社会上的种种丑事和奇事,写活了一批官场人物和社会各色人等;
而且对社会丑恶和官场腐败的原因做了人性和机制等方面的揭示,因而具有警示的意义。
小说描写的大都是当今官场的负面现象,有偏颇之嫌,这是小说最大的不足之处。此外,
小说还有以下两个方面不足:一是过多地描写朱怀镜与梅玉琴之间的情恋和性恋,这种
游离于情节之外的性描写,看来是出于某种媚俗的商业目的;二是作者的叙述过于随意、
结构过于散漫。作者如能克服这两方面的缺陷,对官场的描写和揭示能进入文化的层次,
那么这部作品将更加优秀。
山西青年作家张平的长篇小说《十面埋伏》(作家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是继
《天网》、《抉择》之后又一重要作品。小说写的是古城监狱的侦查员罗维民,从服刑
犯王国炎身上发现有重大的犯罪嫌疑,经过险情迭起的侦破与反侦破的斗争,终于破获
一起涉及狱内狱外社会各阶层的大案,把一批社会败类和钻入国家专政机关的蛀虫,现
形于光天化日之下。这部作品显示出张平在驾驭这类文学体裁方面已日趋成熟。这主要
表现在:首先,他善于把社会小说的深刻性同侦破小说的可读性结合起来,小说中以一
个案件的侦破贯穿全书,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作者绝不仅仅为了让
读者看热闹,而是把笔触伸向古城监狱这个专政机关的各级领导、省市领导和社会上的
犯罪团伙,引导读者对诸如专政机关产生腐败、公安与劳教分开产生的问题等严肃的政
治体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小说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性。其次,小
说成功地塑造了英勇的公安干警、部分腐败的官员和凶残的罪犯等三组典型人物的形象。
从这部作品看来,张平在创作上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但仍留下不注意艺术上的节制,
描写中重复之处屡屡可见等缺憾。
出自广东作家的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新作:余松岩的《虹霓》(中国青年出版
社,1998年12月第一版)和邹月照的《告别残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也值得注意。《虹霓》以珠三角改革开放后的生活为背景,以女主人公章凤君的命运为
线索,描绘出一幅珠三角农村的新风俗画,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改革开放的生活画面,
同时也细腻地刻画了章凤君等女性的情感世界。作品具有余松岩善于编排故事和笔触细
腻的特色。《告别残冬》则是作者对90年代改革深化后出现的一种“残冬现象”的艺术
观照,邹月照在表现这一社会现象时颇有艺术新意,小说的叙述手法也颇多创新之处。
浏览了部分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新作,我有这么一种感觉:作家们在反映变革
中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时,再也不用一种简单的模式,而是选取不同的角度切入,从不
同层面(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深入开掘生活,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典型,这应该看作
是这类被称为“主旋律”的作品的重要进步。
三 一部有重要突破的作品
项小米的《英雄无语》是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突破。它把笔触深入到英雄的
灵魂深处,通过对英雄人性的深度开掘,体现了一种发人深思的“审父”意识。被称为
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曾是50年代至60年代长篇小说的主体,也曾产生过一些轰动一时
的佳作。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这类作品的创作中出现老题材、老主题、老故事、老
人物、老手法的“五老”,难以逾越和突破。20年来,虽有一些作品有了一些突破,但
总是难以令人满意。
新近读到军旅女作家项小米的长篇小说《英雄无语》(作家出版社,1998年12月第
一版),才感到有了令人惊喜的突破。这是作者计划中的“红色家族三部曲”的第一部。
小说写的是革命年代战斗于党的隐蔽战线的“我”爷爷的英雄业绩,以及他同三个奶奶
的故事。作者并不只是以“爷爷”那些充满传奇性和神秘性的英雄故事来吸引读者,把
它写成一部“爷爷”的英雄传奇,而是把笔触伸向“爷爷”的灵魂深处,揭示这个20年
代初,从闽西大山走出来的革命者在情路上的“红”与“黑”两种生命颜色的融合。一
方面,他是一个对组织忠心耿耿、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在家庭中
欺凌“奶奶”的蛮横的“暴君”,在婚姻上毫无责任感的大男子主义者,同时,他还是
一个在人生的黄昏时期踽踽独行的孤独者。项小米通过“爷爷”形象的塑造,尤其是通
过对其人性进行深度的开掘,体现了一种发人深思的“审父”意识,这正是对同类题材
作品最大的超越和突破之处。如果说,在“爷爷”这个形象的塑造中,作者更多的是运
用理性审视的笔墨,那么,当她在刻画“奶奶”这个中国母亲、闽西客家妇女的艺术典
型时,则极多地表现出作者主观感情色调,因此,“奶奶”的形象似更动人,更具有审
美价值。
《英雄无语》对同类题材作品的重要超越和突破,还表现在以下方面的艺术独创性:
一是第一人称的视角和浓郁的抒情色彩,“爷爷”同“奶奶”长达半个多世纪生死冤家
的奇特关系构成的小说叙述主线,同申进、乔纳以及“我”一起去搜寻和研究客家文化
这一副线形成的双线交叉;二是对客家文化(包括迁徙的历史、语言与民俗)的生动描
写所形成的生活氛围以及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三是跳跃式的叙述语调以及简洁、明
快而又不失凝重的语言。
四 两部“史诗”型的历史小说
这两部小说,气势恢宏,史情并茂,都具有史诗的规模与气度。作者对历史人物性
格的刻画,对重大历史场面的再现,以及从人性的角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都体现出
作者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深厚艺术功力。
今年上半年产生广泛影响的两部“史诗”型的长篇历史小说,都出自吉林作家之手。
一部是张笑天的三卷本的《太平天国》(漓江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另一部是
马昭的《世纪之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太平天国》从1850年的金田起义,写到1864年7月太平天国覆灭的全过程。写了太
平天国将士十四年的“天国梦”,写了这支农民起义队伍转战大半个中国,由兴而衰的
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尤其是描写了起义中后期,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自相残杀的触
目惊心的场面,并对起义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层的揭示。整部小说气势恢宏,史情并茂,
具有史诗的规模与气度。可以说是本世纪以来各种反映太平天国的文艺作品的集大成者。
但我以为,张笑天的《太平天国》最可贵之处,并不在于气势恢宏和故事动人,具有极
强的可读性,而在于作者善于从人性描写上撕开一个个的口子,对洪秀全、杨秀清、石
达开、韦昌辉及普通将士的人性,做了极深入的开掘和动人的描写,写出了洪秀全等的
人性弱点,揭示了农民起义领袖的劣根性。这才是作品的思想深度的表现,也是小说的
动人心弦和予人警示之处。例如,在起义队伍中严格禁止将士之间的婚恋,即使已成婚
的男女将士,也分男营、女营生活。这在起义开始时也许是必要的,但定都天京之后,
仍然严禁男女将士之间婚恋,如有违禁者必处于极刑。而像洪秀全这样的天王以及各王,
则可以三妻四妾,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这样做,一方面违背人性,一方面也加大了领
袖与将士的矛盾,并由此酿成了大大小小的悲剧。第46章写男将陆宗杨与女将叶明珠的
悲剧,就很发人深思。此外,《太平天国》的写作过程,是把三卷长篇小说与50集电视
连续剧脚本的写作交错起来进行的,这种“套种”的结果,是长短互见,瑕瑜并存,也
是值得总结的一种艺术经验。
马昭的《世纪之门》记述了本世纪之初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同样具有史诗的规模和
气度。这部作品,纪实的成分更多,因此似可界定为传记性的长篇历史小说。此作从武
昌的第一枪写起,到袁世凯登上洪宪皇帝宝座,以及在一片讨袁声中死去收束,皇皇12
0余万言。不仅写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也写出了这场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者既
继承了中国史体文学中秉笔直书的传统,又吸取了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创
作的经验。无论是对孙中山、袁世凯、章太炎以至“士官三杰”(蓝天蔚、吴禄贞、张
绍曾)等各个历史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以油画笔墨似的铺排,对若干重大历史场面的
再现,都表现出作者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功力。
五 “金太阳”丛书的重要意义
九部作品,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处境的少年儿童成长的心灵轨迹。九位作家从不
同的角度,进行了少儿长篇小说文体的探索和试验,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陈建功主
编、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98年12月推出“金太阳”丛书。第一批作品共有九部,即:
冯苓植的《雪驹》、刘庆邦的《高高的河堤》、陆星儿的《妈妈,请不要生气》、成一
的《回家的路》、蒋韵的《谁在屋檐下歌唱》、肖复兴的《放学后容易发生的故事》、
王小鹰的《问女何所思》、竹林的《流血的太阳》、谭元亨的《北回归线上的小太阳》。
这是一套由一些颇有实力的成年作家写的少儿题材长篇小说丛书。它的出版,在题材、
品种方面,为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拓宽了路子。少儿题材的长篇小说,曾有过少年儿童
写自己成长过程的“自画青春”丛书(北京出版社),也有过一些城市作家写的一些少
儿题材作品。而作者队伍如此整齐,思想艺术质量达到如此之高的,“金太阳”丛书应
该说是第一套。
收入这套丛书中的九部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从不
同角度写不同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描绘不同时代、不同处境的少年儿童成长的心
灵轨迹。《妈妈,请不要生气》写的是一个大都市的中学生在社会变革中如何走出温暖
的小窝,同妈妈一起奔向社会,在奋斗中共同成长的故事;《高高的河堤》写的则是一
个农村孩子有趣的童年生活,揭示大自然在孩子成长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回家的路》
写的是一个哑儿在走失后受到社会关怀的故事;《雪驹》则把笔触伸向逝去的历史,描
述一位成长在民族地区的小骑手,在同日本鬼子斗争中成长的故事……这些不同的成长
故事,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凸现了各种性格的少年儿童的艺术形象,它们各具
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另一可贵之处是,九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少儿长篇小说文体的探索和试验,
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少儿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以少年儿童的生活为表现对象,同时又
主要是写给少年儿童读者的,因此它必然有着与其表现对象相适应的文体。诸如情节单
纯、结构精巧、语言简洁明快规范等等。我们在“金太阳”丛书首批推出的九部作品中,
可以看到各种文体创造的努力,诸如《妈妈,请不要生气》采用的双线平行结构,《高
高的河堤》采用散文结构,《谁在屋檐下歌唱》采用双重第一人称倾诉式的结构,《雪
驹》中的浪漫手法,以及《回家的路》的细腻的心理描写,都为少儿题材长篇小说文体
试验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这套丛书,严密的策划、精美的装帧以及极高的编校水平,也都值得称道。这也表
现出作者和编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1999年7月17日-19日酷暑中草于北京亚运村寓所
(何镇邦,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研究员)from: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