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 淮 @ 2000-11-05
解 读 新 经 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陈淮
什么叫新经济?至少有数十种说法。其中为人们接受程度最高的,大概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高
科技经济、知识经济、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经济、全球化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风险经济、创
业经济、企业家经济、创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眼珠经济)、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推动要素的经济
等。新经济概念最早是人们在描述美国经济近几年的走势时提出的。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是一对此长彼消的宏观经济指标。要降低失业率,就要努力扩
大投资和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相反,要降
低通货膨胀率,就要抑制“过热”的投资增长,就要把速度降下来;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必然会造
成失业率的上升。人们认为,政府及其经济政策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能够作的,就是在这二者之间
寻求一个为社会所能接受的平衡点。多年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这种相反运动关系的“菲利
浦斯曲线”一直为宏观经济理论奉为经典。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美国经济在前所未有
的持续高增长与繁荣背景下一直呈现为一种低通膨率与低失业率并存的局面。1997、1998和1999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4.5%、4.3%和4.2%;
1999年,美国的失业率只有4.1%,为30年来的历史低点;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只有2.2%,亦
为10年来的历史低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时预测,2000年美国经济仍可望增长4.4%。2000
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年一度的《总统经济报告》中颇为得意地宣称,美国经济已创下连续
107个月增长的历史纪录,正处于黄金时代和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而且迄今还看不出有任何
衰退迹象,通胀加剧等威胁经济的不平衡因素亦没有出现。人们将这种让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的经
济运行状态称为“新经济”,以与传统的经济周期及经济调控所描述的状态相区别。
指标所能表述的毕竟是现象。人们发现,过去几年推动美国经济的首要因素之一是产业结构的迅速
转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息业的快速增长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发展。人们相信,新的
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掘正在改变以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支撑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
济其实应当叫做“信息经济”或者干脆直接叫做“网络经济”。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站出来说,不论在过去一些年中还是在未来发展中,导致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
转变的,除电子、信息技术外,还应包括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
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例如,生物“克隆”技术已经走到了大规模改变传统种植与养殖技
术的边缘;忽略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的作用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的经济运
行几乎不为国际石油价格的激烈波动所动;环境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类初步看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曙光。这些学者认为,20世纪末不断发展并正在大步跨入应用领域的新技术是一个以新知识为主
要构成的系统,而不是某一孤立的技术创新;新经济的“新”字所代表的正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全新
认识;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其实是“高科技经济”或“知识经济”。
由于预言总是失灵而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亚洲金融危机中不断为世人所嘲笑的经济学家们决
心“一雪前耻”。他们提醒科学家们说,要知道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基础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
律还没有被推翻呢!显然“比特”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带来美国就业率的高涨和消费者信心的增强。自
1993年以来美国的商业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10.2%。
但是美国的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1998年,美国国内投资总额相当于GDP的
15.8% ,但国内净储蓄额仅相当于GDP的7.4%。储蓄与投资间的巨大缺口是靠外资流入来弥补
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商务部和日本银行等机构统计,仅在1995-1997年间,从西欧净
流入美国的资本额达3803亿美元,从亚洲和拉美流入的资本额分别达1912亿美元和66亿美元。据
美国财政部统计,1998年,外国人购买的美国国库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长期证券净额,合计达
2220亿美元,到1998年年底,外国人拥有的美国金融资产总额已达到66000亿美元。
经济学家们争辩说,资本向美国大量流入的原因是资源正在趋于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如果再注意到刚刚过去的几年中世界性的大公司兼并高潮,注意到国际贸易量的增
长和国际贸易构成的变化,就会清楚地知道,新经济的出现实际上源于全球采购、全球性的资源优
化配置、资产优化重组和竞争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新财富的真正来源是经济系统重组所带来的效率
增长。80年代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1%,而自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2.9%。技术固然
是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但新经济的本质特征不应归结为技术特征,而应归结为资源的配置与组合特
征,因此,称新经济为“全球化经济”或者“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经济”更为合理。
以金融、证券业的人士为主,自诩更为客观、冷静的观察家们对上述种种说法都持怀疑态度。他们
警告说,新经济不一定就是“好”经济。人类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时间长度观察到的一个超长的经济周
期现象也许正在逼近。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世界性的大繁荣逆转为大萧条的各种条件已经
在明显孕育。以表面繁荣的美国经济为例,世人实在不应忽略的是,2000年初时美国的股票市值已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80%,大大高于1929年股市大崩溃前夕的82%;在美国的国际贸易中,经
常项目下的逆差已经大幅增加到占GDP的4%;在股市虚拟的财富效应下,过去7年中美国人消费开
支增长一直超过收入增长,1999年全国个人储蓄率已经下降到2%的历史低点;美国消费者的负债
在过去五年当中已增加将近50%,创下6300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显然,一个支出长期大于收入的
经济不可能是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因此,新经济也许叫做“泡沫经济”或者从负面意义理解的“虚
拟经济”更名符其实。
近年来从技术进步速度、经济利益格局变化中受到极大鼓舞的一大批企业家们很不以上述悲观论调
为然。他们诘问说,在旧的技术基础上有过像微软、英特尔、因特网这样高成长的企业或产业吗?
有过在一夜之间就造就多少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的奇迹吗?没有。在人们天天谈论的“世界500
强”话题中,最引人注目之处不就是传统产业的衰退与新产业的崛起,原有诸多“钢铁大王”、“石油
大王”的隐退和财富新贵们不断登台吗?看待这个世界的传统眼光与认识已经过时。新经济就是一
个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是一个充满创业机会的经济。如果说新经济与旧经济有什么不同,
那就是更高的技术风险、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激烈的人才竞争和更多地依赖于能够有效地支配
资本的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经济应当定义为“风险经济”、“创业经济”或者“企业家经济”才
对。
还不只于此。注重研究体制性因素的学者指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点是创新。不仅要有技
术创新,而且更要有制度创新。人们已经熟悉的“游戏”规则将不断被打破,新的规则将不断建立。
因为产权将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对象之一。在过去几年中,资产重组规模不断创记录的资本市场的
发展、对新技术发展起到强大催化作用的“二板市场”的出现和全球股市交易额的不断高涨正代表了
这样一个趋势。这是新经济的真正“引擎”。迎接新经济的最根本举措应当是建立产权流动更自由、
更宽松的市场规则。因此,新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经济”。跻身于“网络商务”的风险投资家力图使人
们相信,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在最大限度地将信息传达于受众时才能体现出来,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程度取决于信息量的最大化程度;虚拟的网上交易将全面取代传统的现场交易,交易过程的商流与
信息流正在与物流、资金流发生着彻底的分离;财富与金钱来自于“点击率”,资本市场将给予能够
更多吸引受众的信息媒介以“倍增”的、甚至是以几何级数递增的报偿。由此就有了将新经济归
于“注意力经济”以致“眼珠经济”的说法。
还有更为本源性的解释。一个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这个世界正在从“物本”阶段回归于“人本”阶段,
真正造就新经济的不再是那些掌握金钱力量的资本家,而是掌握知识与技术的“知本家”。按照这种
解释,越来越多的加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人不再是简单生理意义上的劳动要素,而是掌握着技术知识
的“人力资本”;在新的竞争形势中,胜负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的占有与开发程度。既然是资
本,“知本家”们的报酬本质就已经不能为旧经济下的“工资”形式所涵盖,需要通过利润的形式来体
现。当前,以“硅谷”中的诸多公司为代表,美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都在推行形形色色的“员工持
股计划”。可以说,分配格局的倾斜方向所指示的正是新经济的真正推动力量所在。由此不妨说,
新经济就是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推动因素的经济。
新经济究竟是什么?是挑战与机遇。也许这是我们惟一可以确信无误的概括。
转载《中国经济时报》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