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承晖 @ 2000-11-05
文采风流访绍兴
●第一军医大学政治部 兰承晖
杏花,春雨,江南。崭新农舍,石砌拱桥,湾湾流水,轻巧乌篷。一幅幅充满动感的水墨画从
车窗掠过。绍兴———一座文采风流名扬宇内的历史文化名城扑面而来。虽说已过容易心潮澎湃的年
龄,但这诗性景观仍令我心底涌起难以言状的愉悦。要描绘一番吗?想,然而不敢。这是众多名流
高士的故土,拾牙慧是件很尴尬的事情。我只能怀着敬畏,乘兴把这块宝地作为一种文化境界来品
味。
素有“水乡”、“桥乡”、“酒乡”美称的绍兴古迹斑斓,典故瑰丽,传说动人。数千年文化积淀富
甲江南。其历史画卷特别厚重。清点一下,或以绍兴为人生起点,或以绍兴为最后归宿的名人高士
足有好几十,至于到绍兴行吟游历鸿爪留痕的就不胜枚举了。其中,现被列为旅游景点的就有陵墓
15座,故居32处。除了古代传说中使人免为鱼鳖的治水英雄大禹,春秋晚期辅佐勾践卧薪尝胆破吴
复国有功的越国大夫文仲,东晋兰亭文化雅集的领头羊、辞官隐退后在绍兴留下大量佳言懿行的大
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羲之同期、性喜闲逸鄙视功名辞官不仕、步入中年身不由己而“东山再起”的政
治家谢安,西汉时期卓越的唯物论者和无神论思想家王充,“青藤书屋”屋主、被誉为“笔底明珠惊
鬼神”、诗书文画皆成大器的明代怪才徐渭,反清志士徐锡麟,以及身处逆境而泰然、把揪斗会当
成 “洗热水澡”、长寿过百的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等,均在此入土为安,以各自生前拥有
的高度与境界,永远眷顾绍兴的名山胜水风俗人情。至于近现代名人故居则有被毛泽东称为“学界
泰斗,人世楷模”的辛亥革命战士、著名教育家“北大之父”蔡元培,反清志士鉴湖女侠秋瑾,共和
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人物鲁迅,反清志
士、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前清举人、同盟会员、民革中常委邵力子,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
象事业创始人竺可桢,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以及陈半丁、刘大白、许寿裳、陈伯平、孙越
崎、胡愈之等等。可以这么说,除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中国的地级市以下,也只有绍兴造就了
这么多智慧的头颅、深邃的眼睛、博大的胸怀、高洁的品性。人才荟萃,群星灿烂。这真是“数风
流人物还看‘绍兴’”。人人都说故乡好,但绍兴却好比洞天福地能很快得到异乡人的理性认同和情
感融入。绍兴的文化魅力无与伦比。
天人合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宿命的看法,还是唯物的观点?若以绍兴为例就难以一下
子说得清楚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名人为江山添色,江山使名人增辉,人杰地灵,相得益彰。
一方面,绍兴的稽山鉴水易于滋生斯文;另一方面,历代文人汇聚而使绍兴多了灵性。这一点从绍
兴的历史纵切面看得特别清楚:一代代出类拔萃的巨星泰斗不断提升了绍兴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钟灵毓秀的绍兴又使英豪才俊薪火相传绵延不断。绍兴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滋养了那么多思想家、
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连一代伟人毛泽东都由衷
折服抒发感慨:“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历来重视楷模作用。见贤思齐,并力图超越前贤,是成就中国思想文化巨子
的内在动力。后人总是在先贤们无声的引领激励下去努力实现知识的充实,道德的攀升,气质的陶
冶,人格的完善。这正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机理所在。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得益于蕴藏在
绍兴山水风光中的珍贵内涵。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启蒙熏陶氛围中,从孔乙己的寒酸长衫和绍兴
先贤的道德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先生背后丰富厚重的文化传承。鲁迅就是站在历代圣贤肩膀上的巨
人。行文至此,似乎不知不觉让宿命的观点占了上锋,无意间为风水先生的阴阳之说提供了强有力
的佐证。其实不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的故乡产生所谓“绍兴师爷”,但“并非男女老小全是‘绍
兴师爷’”。换句话说,绍兴自古多名士,不等于绍兴人人皆名士,其他地方少名士,不等于那些地
方出不了名士。地缘因素固然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因素。穷乡僻壤也能养骏马,水草肥美的地
方有瘦牛,关键在于主观努力。况且现代交通发达,通讯设施先进,网上乾坤大,掌中日月长。现
代高新科技助我们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时空的跨越。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已不仅仅
是诗人的豪迈畅想。世界其实是个“地球村”。有志为社会奉献才智者何不把世上所有名流都看成自
己的“乡党 ”,振作起来,再努一把力,争取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把自己塑造成为在某个领域统领
风骚的巨子。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