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人言 @ 2002-01-16
> 开满莲花的夜晚
> 吴人言
> 有一种情绪,潜伏在心中,白天埋头工作,事业排遣了它,参加会议,严肃
>气氛压抑了它,朋友相聚,三杯不过岗,酒精消解了它。到了晚上,做完最后一
>项事务,终于起身,舒展一下身腰,有了感觉,是一种靠不到边际的、空空荡荡
>的感觉。
> 前些年,《人民文学》发了一篇小说,名字好像叫《伸出你的舌苔,空空荡
>荡》,因为有问题受到官方批评,我没读过,也许是读过已完全忘掉了小说内容
>,只留下标题的模糊印象,成为记忆的媒介。
>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还是学前儿童,当时农村没有幼儿园,留下来的
>最深的记忆有两个,一个是饿,食堂的稀饭薄得清澈见底,刚吃过肚子就空了,
>只盼下顿饭早点到来。另一个是对生命无定的恐惧,那是个特例,发生在我5岁时
>。我和大弟弟随外婆住在她妹妹也就是我们的姨外婆家。姨外婆家门口是一条 大
>河,宽阔的河桥从岸顶直铺到水边,河桥左侧是一座高大的船坊,粗壮的毛竹支
>起棚顶,棚里停着好几条大船和小船。那天,我与3岁的弟弟和4岁的表姨到河里
>放玩具木鹅,木鹅放入水中,白身红掌十分可爱。一波浪头荡来,木鹅漂进船坊
>,弟弟伸手抓空,全身扑入水中。我和表姨吓得目瞪口呆,身子像被钉住了,好
>一会儿才跑回家, 又拍手又跺脚地说不出话来,幸亏邻居有好几个大人在家,方
>把弟弟救了上来。此后很长时间,看到那白茫茫的水面和船坊里青幽幽的的倒影
>,心就扑通扑通地跳,两条腿发软。
> 长大以后,在追求人生和人格独立完整的过程中,生命依托意识也扩充到社
>会、事业、感情的方方面面。七十年代初上高中,由于父亲出身不好,政治上被
>一种“集体无意识”所笼罩,在学习上却是相对自由的。 对学习的兴趣和对书的
>爱好,拉近了我与老师的距离。我偏于文科,爱书如命的语文老师将书借给我看,
>唐宋名家的散文、诗词,当代三大散文家的代表作品,都是那时初步接触的。记
>忆犹新的是一种古典文学小丛书,如《唐代散文选注》、《宋代散文选注》,还
>有韩愈、欧阳修文选,当代刘道生著的《唐宋诗小札》,这些书都用牛皮纸或画
>报纸精心包装,而且没有折角痕迹,一般两三个星期看一本,完了再换,换了再
>看,一种内心的安稳和渴求由此而生。在知识贫乏的年代,老师他讲起古代和现
>代文学来,便神采飞扬,至今历历在目。
> 八十年代是燃烧的年代。思想解放、热情、正直、责任感,成为恢复考高后
>头几年毕业的大学生的精神旗帜。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机关,我们都上班先到,下
>班迟走,尽心尽力完成工作任务,提拔了,觉得是一种鞭策,批评了,真诚接受,
>同事间有误解,坦然处之,耳闻损我之言,听过就忘。虽然那些日子所做的事、
>所写的文字,并没有多少流传的价值,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种种苦恼,但心里感
>到很踏实。
> 九十年代直到跨了世纪的现在,社会在加快转型,一面是理性得到高扬,一
>面是矛盾冲突越发尖锐。有的人砥柱中流叱咤风云,有的人拉大旗作虎皮贪污腐
>化;有的人正直正派埋头苦干,有的人权谋娴熟巧取豪夺;有的人一掷千金粪土
>生灵,有的人勒紧裤艰难度日。
> 世界博大而个人渺小,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如我这般四十大几,公家事情
>做得殚精竭虑,功劳不谈,苦劳也无以记载,自己创业又缺少一份能力和决心,
>欲罢不能,何以为计?
> 多少个夜晚,前后左右思量,不禁彷徨,深夜倦眼朦胧下班,耳闻目睹乐而
>忘疲的休闲潇洒者,胸中涌起一股恍若隔世的滋味。上个周六上午闭门在家,看
>完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听林忆莲的CD歌盘,一首《夜太黑》竟叩人心环。
>“告别白天的灰,夜色轻轻包围......霓虹里人影如鬼魅,这城市隐约有种沦落
>的美。男人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声音飘而柔,富有瓷性。想想何尝
>不是如此,前几句描写的现实,在大陆还只存在于局部的城市和城市的局部,不
>能以偏概全,后一句写男人的心态,贴切不过。依我的见解,牡丹之美,多少沾
>了点富贵的光,莲花开遍乡野河塘,不事招摇,清、洁无语。我也是男人,我并
>不憎恨牡丹,只是更向往莲的朴素升华。
> 生命需要交流和互信,在交流和互信中取得持久的依托,得到不断的充实。
>感谢网络社区(我到过的很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块园地。在这里,我们可
>以没有自己的密友,可以不究各自的底细,只要你发言,总会得到响应,只要送
>出新贴,都会受到欢迎,这里有的是自律和平等、宽容和鼓励、真诚和热情,信
>任和友谊就在这种氛围中形成。我上BBS的时间还不满一年,表现也不积极,开始
>来得多些,最近来得很少,有时甚至数月不到,但始终拗不过它的吸引力,偶然
>有了新贴总要上来发一下,过一段时间,总想上来看看。
> 现在,当更深人静时分,如果有时间坐下来,打开网页,心灵就会出现莲花
>盛开的情景,仿佛闻到了荷水荇风的清香,就不再感到孤单和落寞。
> 草于2001年12月17日
>(注: 贴中所说年代,皆指20世纪,囿于习惯,一时改不过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