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木 @ 2002-01-31
到了兴化
明清时期,扬州的商人在兴化、盐城一带收盐,有两种民谣是说兴化和盐城的。一是
说,到了兴化心就慌,到了盐城不像家;还有一种说法是:到了兴化心就花,到了盐城不想
家。前者说兴化是里下河地区“锅底洼”,常闹水灾,毗邻的盐城泥墙草屋不像家,后者说
有钱的商人“寻花问柳”了。
兴化,80年代时期,盐城至南京,是必走兴化城里的,如今盐宁线已改道,兴化也就
在原来的道路上做起了文章。兴化与大丰、盐都县(市)都是邻县,我多次经过兴化,但未
能在城里作停留,今天我到了兴化。
先与市委办公室金主任通电话,他说认识我,因为他到盐城来过,而且我接待过泰州的
一行。冒着小雨,我们乘车来到兴化,兴化历史上多次区划调整,所以至今你还可以看到扬
州市通用设备厂的招牌,其实,兴化今天已是泰州市的属县(市),而非扬州市的辖地了。
1、博物馆
我们一行先到了兴化市博物馆与郑板桥纪念馆,这是三层楼的仿古建筑,据说是郑板桥
诞辰300周年时所建,进得大门就有郑板桥的塑像一尊,竹枝婆娑。
博物馆里的兴化古代文明,主要是从该市林湖乡戴家舍南荡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一些锛、陶
器等。
在讲解员的导游下,我们参观了兴化历代名人的陈列室,除了名人的介绍,名人的画,
还有一些文物或是书籍等证明有此名人。有施耐庵、宗臣、郑板桥、刘熙载、明代三位兴化
宰相高谷、李春芳、吴生生。我为这些书画佩服,为其照像留影。
2、四牌楼
在博物馆内参观,我们看了四牌楼,想像中的四牌楼是城市中的过街建筑似的,其实,
这个四牌楼纯粹是一个景点。有天格孝烈、万邦总宪、五朝元老等招牌。在方形的亭子间,
有几十块名人题字的匾额藏于阁中,一块块排列,美不胜收。
“第一元勋”为元末明初张麒立,他与张士诚起兵,任左丞相;“五朝元老”是说宰相
高谷是明代大学士,历五个朝代;“状元宰相”沙孟海先生所题,是说李春芳的;“中原才
子”是指的宗臣。等等。
有一块匾额为苏局仙110岁时所书,为民国百岁老人康龄所立:“仁寿之徵”,这几
个字与草堰文化馆内收藏的一块匾额竟然相同,而且都是民国的事情,草堰的匾额是这几年
开挖通榆河挖到的。
3、板桥故居
兴化东城门外有郑板桥故居。郑板桥,郑燮(1693-1755),字克柔,清代书画家、文
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居,俗称郑家大堂屋,原为茅屋,后改为瓦屋,前后两
进,正屋三间,厢房一间,朝北南屋三间,门楼一座,西有一小披为厨房。板桥故居现为其
八世孙居住。
进得大门,门楼上有赵朴初手书“郑板桥故居”石刻,穿过门楼,绕过影壁,向西进院
门,入庭院,堂屋内壁板上满绘绿竹、前有长几,几上陈列着镇江国画院朱庚成院长制作的
郑板桥全身古铜色塑像。两侧悬满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和书画小品,两边的玻璃柜内还分别陈
列其后裔提供的板桥生前遗物:古砚、笔筒、《板桥集》等。
朝北下屋三间,门檐上嵌着板桥所书的“聊避风雨”四字的砖刻。
东西两个房间陈列板桥的研究著作、生平介绍等资料。厢房是板桥的小书斋,是当年板
桥的读书处和作画室,设有古朴、典雅的书桌、座椅、书橱和茶几。书斋前面的小天井栽有
兰竹,充满了诗情画意。
出故居大门向东不远处就到了古板桥,这是板桥幼时乳母费氏每天早晨背他上街买饼时
必经之地。原来在护城河上有一古板桥,如今已经不存在了,仅存“古板桥”碑石一块存在
郑板桥纪念馆。
乔木于智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