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新 @ 2002-02-07
夜读偶记
穿衣的功能。人穿衣服最初不是为了遮羞而是为了生存,或者说是扬羞。人的羞耻心并
不是产生于服装之前,而是产生于服装之后。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海到一个土著小
岛时,那时的人都是赤身裸体。他给了他们一圈布,想看看他们会干什么。如果懂得羞耻,
他们可能把布用来遮羞。没想到,他们把布撕成一条条,系在胳膊上,作为本部落的认同标
志。这说明人生存的首选意识不是遮羞,而是其他。至于传说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果”
后,知道羞耻,就将下体遮掩起来,服装由此产生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用布做衣服与其说
是遮羞,不如说是“扬羞”——人们穿衣服反而增加性吸引力。
作品的魅力。除了本身揭示的主题外,还在于被熟悉所遮蔽的事物的揭示,透着新鲜与
陌生;在人们司空见惯的语境里,作家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而是作家写出什么,才使我们
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民族,喜爱将竹梅兰称作“岁寒三友”,喻为高风亮节。竹始终象征着铮铮铁
骨,不折腰,不媚颜而赋予人格。可是我们看到在海南的刺竹,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和沙质
土壤不得不长出刺来。在热带雨林中的藤竹,为了获得阳光,必须折节俯首在大森林中伸出
枝叶去寻取阳光。大自然将无比深奥的哲理,隐含在它万千气象中,也再现在它的臣民的身
上。
海边的红蒿草,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生存也想红树林一样,叶子上有很多的排盐线,排
除海水中的盐份。生存竞争的法则,迫使生命需要做出何等艰难的决策;为了生存,盐蒿是
不是也像红树林一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特殊形态的根系,来抗击恶劣的环境,求得生存
发展。
《收获》1985年发表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小说,1999年的该刊又发表了他的
《青春期》,这两篇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争议往往是我必读的书。张贤亮
的文笔是很好的,他写道:风无心吹皱春水,春水却因风而皱;水以为与风有默契,而风不
过将吹拂当作游戏。但是水因风而皱炎后再没有被风吹过,这潭水便成为死水,那一场风,
也就永远留在水的记忆里。……人一生下来便不停地向前奔跑,将生命和时间稀里哗啦地丢
了一路,像一条脱线的项链,沿途失落掉一颗现实的感受,这些感受只有到老年才会发现它
们全部是闪光的珍珠。对老年人来说,现实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能给他强烈的诱惑了,逝去的
光阴才最具诱惑力。于是每个老人就慢腾腾地往回走,在回头的路上不停地拾呀拾,腰背大
概就是为此而佝偻。回忆,是老年人对未来的憧憬。
朱新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