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2-03-04
感 谢 秦 牧
浦玉生
我无缘与作家秦牧相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广东度过,而我1979年最初读他的文艺随笔集《艺海
拾贝》及其他散文集时是在山东当兵。
在山东威海海滨、烟台山公园、青岛北海舰队军营内,我捧读《艺海拾贝》,如获至宝,其时没有读
过大学的我如饥似渴,为秦牧的知识性散文所折服,所倾倒。
那时社会上流传着潘晓的话:生活的道路怎么越走越窄……;那时从 的我,无缘高考,只是在哲学与文学
两扇门前徘徊,犹豫着不知该去拍响哪个门环,但我模糊地意识到,这本书对我有启迪,对我今后有用。
因此我将它随身携带放入黄挎包内。
真正读懂《艺海拾贝》是在我涉世渐深、从事业余创作之后。秦牧说,在世事沧桑中要有两戒,一是
在物质上戒贪婪。二是在精神上戒自大。要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是吾师。在思想问题上,决不能东去采一
点,西去采一点,像鲁迅所讽刺地譬喻过的,如果和燧人氏合伙开饭铺,煮出来的只能是半熟的东西。
要“用一根思想的线去串起生活的珍珠”,“学问像一个网,网孔与网孔间处处相联”。只有“由博返约”,这
个“约”才具有思想上的高度概括性。他引鲁迅的话说:“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启
人感。”理论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性的,而文学则要求以形象激动人家的感情,然后启发读者去思索。不
要“硬着头皮,正襟危坐”,而要“注意笔调的优美和行文的情趣”。秦牧的为人与为文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思
考和启迪。
我从《艺海拾贝》一书获益颇多,于是我也艺坛拾荒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回到地方后最初的几
年,写作发表散文、文艺随笔百余篇,这是秦牧散文随笔的影响和师承。直到1986年我的经济论文在全国
获第一名,其知识、趣味性也与秦牧“寓理论于闲话趣谈”的熏陶有关。
从第一次读到《艺海拾贝》一书到今天已经20多年过去了,如今再读《艺海拾贝》自然可以看出它的
缺陷和缺点,看出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每读一遍,我仍然会有新的收获。
我会把我热爱的《艺海拾贝》一书永远珍藏,从心底感谢秦牧!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