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书屋
中学生浦海涅的文集:自由人
作者:浦海涅 @ 2002-04-01
中学生浦海涅的文集:自由人(选登)
作者:浦海涅
序言
很久以前,就想有一本自己的小集子,写点自己的东西,可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过去有几册日记
本,写了一半也就不了了之。现在到了高一,在我即将告别十四岁的少年花季,迎来我人生中崭新一页的
时候,我心灵深处不由得萌发了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念头,考虑良久,我给它定名为《自由人》。
我给它起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于初中时同学们给我起的一个英文名字:“pioneer”,翻译成中文,就
是“先锋”。只是因为我的名字浦海涅与这个单词谐音罢了,其中还有点开玩笑的意味,因为在那时班级的
足球队里,我司职后卫,只在于防守,这似乎与前锋之间差之十万八千里,而现在选择名字时,又首先想
到了“先锋”,觉得有点锋芒毕露;选择后卫之类,又觉得有些“不敢为天下先”的消极,这才选了一个先锋
与后卫之间的折中者----自由人。
在足球队里,“自由人”似乎是一个最忙的角色,他的活动范围很大,哪里都能出现他的身影,他是前后
场的衔接者。进攻时,他既是进攻的组织者,又是穿插跑动、为别人创造机会的人。防守时,他既是中场
排险堵漏的健将,又是后场的“清道夫”。作用不可谓不大矣,行动不可谓不自由矣。有时一个自由人技术
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全队的成败。“自由人”简直就是全队的灵魂了。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叱咤
风云的灵魂人物,在历史上留下风风光光的一笔,而不是碌碌无为地枉在人世间走一遭。
人人渴望自由,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为寻求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裴多菲的那首诗和他本人的经历就
是铁证。我渴望自由,渴望成为一个“自由人”,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也能享受到
自由,倘若今后我走上社会能事业有成,我一定将尽我所能 让更多的人享受自由。因为我知道,自由属于
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应有权享受他应有的自由。
言归正传。在这本小集子开篇之际,我下决心在这里做到三个自由:一是体裁自由。小说、散文、诗
歌……什么体裁均可,且尽可能做到体裁多种多样。二是内容自由。写我想 写的东西,而少写命题作文,
上可谈天,下可说地,中可论古道今,唯有一条“内容绝对真实”。三是篇幅自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不拘泥于一周一篇的框框,有灵感,有材料,有时间即可。
好了,长话短说。从今天起,“自由人”就要开始工作了,欲知后事如何,就且随我进入“自由人”中走
一走,看一看吧----
我是中国人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每当响起这熟悉的歌声,我总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中国人》这首歌是我最喜爱的一首歌,倒不是因为这是港台歌星刘德华唱的(我不是歌迷,也不是追星
族),我喜爱的是这首歌的深蕴内涵。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风雨,为了使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强盛,多少志士仁人,多少黑眼
睛、黄皮肤的华夏儿女,为了“我是中国人”的豪壮语言,为了自由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杀身成
仁也毫不畏惧;辽阔的“八千里山河”像一个博爱的母亲,华夏儿女都是她的孩子,她以其博大的胸襟,欢
迎所有她的儿女,无论她的儿女在何时何地受了委屈,她都会以她的方式帮助着他们。歌的第一段开始即
是一段振奋人心的鼓点,接着铿锵有力的歌声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受到世界列强的欺侮,经历的困难,经受的痛苦难以计数,但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的人民仍不忘自己身上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液,不忘自己是华夏民族的一分子。吉鸿昌被强制出国“学
习”期间,面对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冷遇,毅然自制一块刻有“我是中国人”的木牌挂于胸前。八年抗战,国
内四万万同胞齐上阵,为收复失地,驱除鞑虏,血染沙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自发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甚至归国参军杀敌,正是在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下,炎黄子孙共同努力,振兴中
华,为了明天的梦想开拓进取,发愤图强。歌的第二段先用深沉的语调讲述了中国的屈辱,尔后又话锋一
转,用高亢的歌声唱出中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的进取信念,唱出了全歌的高潮。
“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这首歌末段用不长的篇幅展现了中国美好的前景,大有豪气冲云天之
势,短小精悍,意味深长,使人回味无穷。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一曲歌罢,我的心久久不能
平静,胸中热血仍旧沸腾,心头涌起一股“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青春颂
----写于盐城中学校运动会之际
青春,是渲泄的洪流,是奔驰的骏马。
张开你我的双臂,去迎接胜利;
迈开豪迈的步伐,飞越横阻的迷茫。
因为,我们正值青春年少,
我们充满活力,我们拥有欢笑。
莫让青春从你身边穿梭而去,
莫让它把你的黑发染白。
跑起来吧!
青春,是璀璨的旭日。
跳起来吧!
青春,是翱翔的雄鹰。
快收起那沉默的休止符,
让青春的乐章动起来。
聚散匆匆莫牵挂
----初中怀旧
提起背包,挥挥手,再回头望一眼即将分别的昔日同窗,一股无名的心酸油然而生。
在过去电视剧中是常可见送别时的伤感,却又欲哭无泪的场面,但那只是演戏。经历过这种离别的
人,一定能体会到这种感受----今天,我更深切在领悟到了----似针刺我心,如刀割我肉……
犹记得刚入校时,我们仍带着小学生的童稚,无忧无虑,犹记得初三时,我们告别少先队加入共青
团,举手宣誓时,严肃中又多了一点成熟。
三年来,我们同在一间教室内学习。三年来,我们一起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足球场上曾我我们团结
合作的身影,篮球场上留下我们尽兴的汗水……
别了,扬!别了,怡!如果有缘我们高中再见。三年来多谢诸位同窗对我的帮助,伴我度过那些年
代,朋友,我的好朋友,请不要忘记我。
还以为自己很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一遇到“散”这个令人退避三分的字眼,就忍不住心酸流
泪,一下子多愁善感起来,是悔恨没有把握相聚的机会,还是对好梦成空的感慨。离别的滋味是苦涩的,
还记得中考前做操时班主任的一句话:“以后,你们在一起做操的日子就不多了。”还记得分别时依依不舍
的临别赠言,好比在“笑”的声音里和着“哭”的伴奏和哀号。
想开点,时间不可能倒流,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离别不是再见的开始么,有散才有再
次的相聚,如果相聚的时光是快乐的跳跃的音符,那么下次的跳跃就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真善美
艺术的终极点,就是真善美。
能够同时兼备真善美的,即可称得上神品,妙品,鬼斧神工之作,但即使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却势
必表现出这三要件。以画为例,毕加索的画美,的确不错,但却很抽象,朦朦胧胧的,没有真实感;而中
国的山水画,却颇能表现真实为要素,但也只能在虚无缥缈之中,觅着些真实,并以这丝真实表现出美及
其神韵;水墨画则偏重于美,仿佛只在于还应神似而不求形似,虽能表现出美、意趣和韵味,但较少真实
感。
“善”在我眼中,是表示“好”的即称为善,但就这个“好”字就包括了神韵、意趣、真实和美,不能完
全做到以上四者的,便不能称之为善。所以我以为善是这三要件之首,是最重要的。
既然真善美为艺术的终极点,那艺术之所求又为何呢?我以为是自然,即真善美所要追求的就是大自
然之中,有真有善也有美。真正的艺术是自然的。我觉得人生也应是求真求善求美的,也应是追求自然
的。
我眼中的“文人与仕”
听说束老师的选修课程的题目是“文人与仕”,在没听讲座之前,我想谈一点我对“文人与仕”的看
法。
文人,鸿儒也;仕者,当官任职。纵观历史,仿佛大多数文人都与仕途有不解之缘。仔细想来,这又
并非偶然。这与当时的社会是分不开的,我以为仕对当时的文而言,甚至可以说“无仕则无文人”。
首先,在当时各种人等级不一,有人天生贵种,出将入相;有人则天生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对于不甘
沉寂的人而言,从下一个阶层到上一个阶层,不外乎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起义,但风险太大,不仅可
能“胜者王侯败者寇”,甚至诛连九族,血本无归;另一是考科举,只要有才学,或许就可以成就学业,光
宗耀祖,就是不能考中,也还是可以开个私塾,找个帐房先生干干,虽不是一本万利,倒也无风险可言,
则大多数人都挑中这一条来作为升官发财的门道,而当时科举制度,以及高官显贵的奢华生活更刺激了这
种人,使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仕途这一丰富的刺激,就很难
有如此多的人来参与。
其次,当一个做了官,不可避免的会与各地的文人学者交流,这种效果决不是整天和山野村夫们打交
道所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不是司马迁为史官可到处走走看看,他日后如何能写出《史记》;如果不是苏东
坡当了官又被贬黄州,又如何能写出《赤壁赋》。看看历史上的文人们,王维人称王右丞,杜甫人称杜工
部,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哪个不是仕途出身,就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照样当
过几天县令么?
对当时而言,一个人能考上科举,就是对自己才学的最大的见证,两晋时期就有一个贵族子弟,才高
八斗,学富五车,只因其貌不扬,人们总认为他是不学无术之徒,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毅然放弃了贵
族可以推荐当官的特权,与天下学子同场竞技,考中状元,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就对后世而言,当官
的文人,恐怕连名垂青史都变得容易了,皇帝修编的史书上,少不了出名的文人;当官的文人的文章卖起
来也方便,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吧。自己出的书,别人编的野史,更给后人证明了你的存在,就不会
出现苏北的施彦端是不是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的疑问了。
当然,当了官的文人学者都会不可避免地写出些维护当时统治者利益的东西,后来的八股文更限制了人
的思维,把官员都训练成“多瞌头,少说话”的工具,但是对中国整个文学史而言,仕途对中国文学是功大
于过。
智慧城原创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