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00-11-05
中秋文化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
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
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
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
仪式各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
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祭月的瓜果一般为苹
果、梨、红枣、葡萄、石榴、柿子、花生、香蕉、菱角等,新熟的毛豆也是常备的祭品。北京祭月
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杭州祭月风俗
略同于北京,但谓祭月为“斋月宫”。“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
谓之‘斋月宫’。”民间供小财神,大不盈尺,并设有台阁、几案、盘匝、衣冠、乐器等物,此等物
均缩小为寸余,俗称“小摆设”。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区
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
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中秋赏月之风自晋代由来已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
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音,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嘻
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赏月之风更盛。都城临安每到八月中秋,“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贵贱,自能行至十二、三,
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
圆如洁月”。
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等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燕京岁时记》记载当时北京的习
俗说:“每届中秋,府弟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把以毛
豆、鸡冠花。是时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中秋节时,皇帝
要到月坛祭月,西太后在颐和园祭月。
古人不但有当空赏月的习俗,还有临水赏月的传统。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书》:“谕尚书镇牛渚,
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唐朝时,唐明皇曾与杨贵妃临太液池赏月。
赏灯 在南宋时,有于中秋节赏灯的习俗。据《武林旧事》说,中秋节时,浙江放羊皮小水灯数十
万盏,漂浮水面,宛若群星降落,引众人驻足观望,成为当时的一大胜景。各地街市也都明灯高
悬,庆祝中秋。广州等地中秋节要“树中秋”。各家在节前用竹条扎灯笼,上糊彩纸,成为果品灯、
乌鲁灯、鱼虫灯、字灯等。至中秋夜将灯悬于高竿上或树干瓦檐露台上。
听香 此俗流行于闽南地区,后传至台湾,相沿成俗,至今不衰。据《台湾通史·风俗志》记
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夜深时,妇女听香,以卜休咎。”听香又叫“拈香”,是闽南及台湾妇
女特有的一种节俗。听香人燃香礼拜后,或静或出游,留心窃听别人的谈话、歌唱,以此占卜自己
未来的凶吉。据说“听香”可能是“听响”的讹音。北宋时就有“听响卜”的习俗,当时亦称“听口
彩”,是人们占卜未来命运的一种办法。
抛帕招亲 福建省的一些地区有在中秋之夜抛帕招亲的习俗。中秋之夜在广场上搭一彩台,布置
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一同欢歌之后,将一些绣花不同
的手帕向台下抛上。如有观众接得的字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领赏。如果有未婚小伙子
喜欢“嫦娥”,在交还手帕时,受“嫦娥”喜欢,可以以戒指相赠,双方可交友以至成亲。而旧时东莞
一带妇女们相信“男女婚姻,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而没有意中人的,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
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照月得子 传说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以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每逢中秋皓月当空之时,
一些久婚不孕或希望早生贵子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
敬老 据《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每到中秋之时,官府
就要挨家挨户对老人表示慰问,送去坐凳和手仗,同时还要送一些类似糍粑一类的食品。民间中秋
敬老的习俗更是由来已久,已婚的妇女要与丈夫一起到娘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赠送中秋礼物,表示
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晚辈要向长辈赠送节日礼品,表示慰问的同时,也表示尊敬之情。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
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
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
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
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
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
众人团聚玩会饼博状元,这是厦门人过中秋的独特风俗。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郑的
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
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
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
(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
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
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
就更多了。古代皇帝点 状元,既看才,又看貌,还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乐二十二年
(1424年)甲辰科殿试,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将他降为第
三名,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这说明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辈,而第三名是
有真才实学,所以厦门会饼中的“三红”质量特别好,寓意在此。一套会饼共63块,是根据“三多九
如”而来的,三和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源于厦门的“博饼”,随郑成功收复台湾, 300年多来台
湾也很盛行。
斗四红 游戏流行于台湾地区,为一种赛饼游戏。年轻人相邀出饯,买一组饼单,可以换出大小状元
饼六十三个。用掷骰子争取饼单,以掷取“四红”之数分取饼单,如取得四个“四红”叫“状元”,可夺
取最大的饼。凡得状元饼者,第二年中秋还得送来状无饼,再参加竞赛。中了状元饼,意味着有中
状元的好兆头。此俗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
中秋与蟹
食蟹中秋时,明代宫中除吃月饼外,还食蟹。《酌中志》记载此俗说:“(将蟹)蒸熟五六成,群
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
者,以示巧焉。”
爬 月 “买蟹归来不忍烹,今宵更任尔横行。相传爬月占休咎,纸捻燃灯照眼明”,这是冯文询描绘
八月十五津俗的词句。中秋节时,天津人用纸捻浸油后系在蟹背上,点燃纸捻使蟹爬行以占财运,
向电爬者吉,向外爬者否。
中秋民谚
八月半,种早蒜。
八月种菜,有吃有卖。
八月十五,麦种下土。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摆得全。
八月中秋节,一夜凉一夜。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每逢中秋,人们除了以月饼祭月外,还以月饼馈赠亲朋。月饼已成为中
秋节的象征。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许多传说却道出了中秋吃月饼
的由来。在众多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月饼传信息”一说。相传元朝未年,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
起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处都在酝酿起义和反抗。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造
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中秋
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聚
集起义,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高潮。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
沿成习。另一种传说即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凯旋归京,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有个吐蕾人正
在长安,他向唐太宗献圆饼祝捷。太宗大喜,从装饰华丽的饼盒中取出圆饼,指着悬挂在天空中的
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太宗与百官共食圆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除此
之外,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吃了嫦娥做的仙饼,回宫后难忘美味,遂命人制作并于八月
十五食之。
中秋食月饼的记载多始见于明清时。明人田汝成在《西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
间以月饼遗,取团圆之意。”因古人称中秋为“团圆节”,所以月饼又称“团圆饼”。
明清时,中秋食月饼的风俗已相当盛行,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中秋月饼,以前
门致美斋者为京师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
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月饼除了是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外,还是馈赠亲
友的节日礼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由当初的家庭手工制作逐渐变成了一种专业化生产,品种
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明清时已发展成为传统的糕点形式。
“现代月饼在继承明清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制作更精美,口味更繁多。不同的地区的月饼以其独具
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美;苏式月饼松脆、香酥、甜咸适口;
潮式月饼以糖冬瓜为馅,滋润、松脆。月饼除象征团圆的传统圆形之外,还有正方、八角、三角、
长方等形状,其内中包馅有冰糖、豆沙、莲蓉、五仁、百果、枣泥、火腿、蛋黄、叉烧等数十种,
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其饼面图案无不与月亮相关,如“嫦娥奔
月”、“月宫蟾兔”、“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精美的图案不但烘托了中秋佳节的
祥和气氛,而且也增加了节日的诗情画意。
中秋节与月饼
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初唐时,原来农历八
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
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 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
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
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
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
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
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
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
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
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
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月饼款式以产地分,可分为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若按原
料、制法等分,则除传统的酥皮月饼外,还有果蔬月饼、冰皮月饼、酥皮月饼、茶叶月饼、椰奶月
饼、海味月饼、药膳月饼、音乐月饼、迷你月饼等。还有儿童喜食的像形月饼,如猪仔饼、狮子饼
等。
京式月饼作法如同烧饼,外皮香脆可口;苏式月饼外皮吃起来层次多且薄,酥软白净、香甜可
口,外皮越松越白越好;广式月饼的外皮和西点类似,以内馅讲究著名;传统台湾月饼又称月光
饼,以番薯为材料,口味甜而不腻,松软可口;清真月饼,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所特有之月饼,
不含猪的成份,以清真牛肉月饼最为出名。“年年中秋明月夜,岁岁月饼有不同”,近年来,新款式
月饼层出不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今的新款月饼:
冰皮月饼:特点是饼皮无须烤,冷冻后进食。以透明的乳白色表皮为主,也有紫、绿、红、黄等颜
色。口味出各不相同,外表十分谐美趣致。
果蔬月饼:特点是馅料主要是果蔬,馅心滑软,风味各异,馅料有哈密瓜、凤梨、荔枝、草莓、冬
瓜、芋头、乌梅、橙等,又配以果汁或果浆,因此更具清新爽甜的风味。
海味月饼:是比较名贵的月饼,有鲍鱼、鱼翅、紫菜、鳐柱等,口味微带咸鲜,以甘香著称。
纳凉月饼:是把百合、绿豆、茶水糅进月饼馅精制而成,为最新的创意,有清润、美颜之功效。
椰奶月饼:以鲜榨椰汁、淡奶及瓜果制成馅料,含糖量、含油量都较低,口感清甜,椰味浓郁,入
口齿颊留香。有清润、健胃、美颜功能。
茶叶月饼:又称新茶道月饼,以新绿茶为主馅料,口感清淡微香。有一种茶蓉月饼是以乌龙茶汁拌
和莲蓉,较有新鲜感。
保健月饼:这是前年才出现的功能月饼,有人参月饼、钙质月饼、药膳月饼、含碘月饼等。
像形月饼:过去称猪仔饼,馅料较硬,多为儿童之食;外观生动,是孩子们的新宠物。
迷你月饼:主要形状小巧玲珑,制法精致考究。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