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02-04-09
智慧城按:温州历史上形成了“永嘉学派”,其核心思想就是实效主张义利并举与正统儒家“君子不言
利”的思想相对峙。请大家关注永嘉学派。
温州的永嘉学派
我国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主张事功学说的永嘉学派,在当时学术思想界具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
响。清代学者全祖望有一恰当的评价,他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
(熹)、陆(九渊)二派,而水心(叶适之号) 其间,遂称鼎足。"足见永嘉学派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永嘉学派之不同于朱熹的道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其主要特点有三:
(1)有强烈的抗金思想和要求。当时民族矛盾严峻,金兵所到之处,山河破碎,焚掠一空。温州学
者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都是坚决的抗战派。其中很多人都曾亲赴前线指挥军队抵抗金兵。
(2)重视实用之学,研究实际问题。《周礼》是经书中一部记叙西周以至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的书籍。王安石变法时就利用它托古改制。同样温州学者为了改革南宋弊政,达到国富民强,也对《周
礼》大加研究。他们研究的目的,是以《周礼》究古今之变,衡量宋代制度的得失。
(3)重视史学研究。希望借此考求历代国家兴亡的道理,以振兴南宋,转弱为强。据《温州经籍
志》统计,著述史书的作者有25人,著作43部。永嘉学派研究实际问题,注重事功;理学派(朱熹的道学
和陆九渊的心学)的喜谈义理,注重心性。这种分歧始于薛季宣而成于叶适。薛季宣虽有"义理不必深
穷"之说,但未公开向程朱理学树起叛旗,只是厌恶"清谈脱俗之论,语道而不及事"。叶适晚年在薛季宣
对道学有所异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各方面有所发挥。
首先,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经制。薛季宣曾写有《大学解》、《中庸解》,开始以事功观点
解释经制(经书中记载的制度),和理学有所不同。但薛氏仅是提出论点,到叶适才系统地形成一个较为
完整的论说。如对"格物致知"这个传统的认识论命题,薛氏《大学解》只说"物至则良知见也"。叶适《进
卷.大学》则说:"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有一不知,是吾不与物皆至也。"认为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对
物的认识,并且要经过"物格"的检验,才能得到证实;如果离开了"物",或者不与"物"接触,就不会有
知。批评朱熹的"格物"只是体验天理的手段。这和道学的"自为物而远于物"就大异其趣了。
其次,以功利观点来统一仁义。薛季宣《大学解》虽已提出"利者义之和",认为"利"和"义"是统一
的,可是没有详细论述。叶适晚年则认为仁、义,必须表现在功利上,否则仁、义就会成为没有实际内容
的空谈,仁、义本身也无法存在。当朱熹将董仲舒的"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当作白鹿洞书院学生信条
时,叶适就明确的指出:"'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迂阔。古人以利与人
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尔"。永嘉学派反对理学
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反对他们"以义抑利",而主张"以利和义"。
其三、宋代理学家基本上都按照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三气五行"的物质世界上安上"无极而太
极"的精神本体,把事物矛盾运动的原因归之于某种外力。叶适则用五行八卦来解释物质和精神现象的产
生。认为五行八卦是"气"所构成,"其始为造";而五行八卦最后又作为"气","其卒为化"。否认在五行
八卦之上有什么"无极"、"太极"。认为不需要在五行八卦之外再追求宇宙的起源。如果以宇宙为神秘的本
体所创造,只能造成自相矛盾和混乱。所以他说"五行八卦,品列纯备,道之会崇,无所变流,可以日用而
无疑矣。奈何反为太极无极,动静男女,清虚一大,转相夸授,自贻蔽蒙?悲夫!(关注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