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02-04-09
百年乒坛嬗变的脸
与大多数现代体育运动不同的是,乒乓球“祖籍”待考。按流行说法,100年前两位粗俗的英国人和
一惊一乍的酒店老板娘是乒乓球运动之父母。一个世纪前的某一天,两位英国人在酒吧讨论刚刚看完的一
场网球赛,两人以烟盒为拍,软木塞为球,在桌子上打起了“网球”。老板娘脱口惊呼“TABLETEN
NIS”。一声“桌上网球”,为乒乓球命名。
100年来,乒乓球器材的更新、技术的发展、规则的变化、球星的更迭近乎世界各项运动之最。以
10年为尺,将乒乓球技术分为6个时代,期间出现了3次革命性突破。
40年代之前是控球时代,也是欧洲时代。世乒赛103枚金牌欧洲占96枚,亚洲成绩为零。欧洲
选手以削球打法为主,追求稳健,较量的是耐性。一分球曾打了2小时15分钟,一场团体赛曾打了11
小时。
50年代是速度时代,也是日本时代。日本选手持海绵拍出战,运用灵活的步伐、凌厉的扣杀和反手
发出的急球成为乒坛霸主。
60年代是球点时代。日本选手趋向拉上旋球和弧圈球,许多欧洲选手仿效日本,而中国选手的近台
快攻已经成熟,中国男团和男单靠近台快攻获“三连冠”。
70年代为旋转时代。强烈旋转球登上世界乒坛。欧洲选手学习了日本弧圈球和中国的快攻,并结合
强劲的爆发力,创造出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
80年代是变化时代。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问世,对大幅度前后移动的选手起到了牵制作用。同样,
强烈旋转和速度极快的球也不一定有威力。80年代的特征是变化和攻守的全能,要求重视“威力的相对
性”。
90年代是凶稳结合时代。欧洲球员追求稳中带凶,或凶中带稳,站位较靠前,注意落点变化,两面
攻技术又上新台阶;中国直拍选手采用直拍横打的创新打法。
3次乒乓革命发生在50年代至80年代,始作俑者是日本、中国和瑞典。日本选手1952年首次
使用海绵拍参加世乒赛,以强有力的进攻冲破了欧洲人的防线。从此,乒乓球技术向积极主动、以进攻为
主的方向发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选手以近台快攻成为世界乒坛一支劲旅。这次革命使中国
乒球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欧洲不甘人后,他们创造了弧圈球结合快攻和快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这次突
破,使欧洲乒乓球水平突飞猛进,70年代起,世界乒坛呈现欧亚对抗态势。
在中国,乒乓球是“国球”。但是,乒乓球在世界的发展极不平衡,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水平极
低。在大洋洲和美洲,拿冠军的都是前中国选手,李春丽年近40还能统治大洋洲女子乒坛,让人哭笑不
得。欧洲乒乓球运动起步早,但近年来在新人培养方面处于停滞状态,七八年前的高手今天仍战斗在一
线,这势必影响到乒乓球运动在下世纪的发展。
为了乒乓球的未来,国际乒联必须在提高乒乓球运动观赏性和市场开发上下大功夫。在无其他良策
时,大球改革是唯一出路,宁可牺牲一代球员的运动生命,也要把观赏性搞上去;在市场开发方面,经验
和人手是关键,光靠前瑞典队主教练通斯特罗姆和两三个帮手远远不够。只有务实的改革和大胆的创新,
乒乓球运动才有出路。(体坛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