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海画派
书生老去血犹沸----读卞毓方
作者: @ 2002-05-05
书生老去血犹沸 —卞毓方文章点评
一篇好的散文,是有灵魂、有气息、有色彩的鲜活的生命。研读和品味每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追根溯
源,莫不如此。这种感悟,是我以前依稀感觉到的,而在阅读毓方的作品时,便变得清晰了。
先谈《雪冠》。这是作者歇笔多年后,重新找到感觉、找回自信的文章。我是在《散文百家》上,读
到这篇文章的,心头为之一震,他做文章水平“长”了。长在何处?长在作者对美好人性的一种丝丝入扣的
契合。与其说是作者抓住了一个好题材———白首学者心灵深处珍藏着皎如明月的初恋情怀,不如说是作者
对人生的一种透彻而细微的感悟,是作者与白首学者美好人性之叠印、美好情怀之共鸣。人性美如斯,这
种感悟,我以为更多的因素是天籁,是先天的灵性,对真、善、美天然的亲和力,这些多是受之父母的人
性遗传基因。倘只靠后天,哪怕是学富五车,也未必能敏锐地领悟这种感觉。天津前辈作家吴雁(王昌
定)说过:文学创作需要才能。我以为对人性的感悟能力则是最根本的才能,这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一种先
天禀赋,感性散文类创作尤其如此。
再说《煌煌上庠》。此篇凭栏登高,钩沉典故,大气磅礴,纵横恣肆,是作者知性散文的发轫之作。
此篇孕育于北大百年校庆临近之期,凝注了作者对母校深厚的情感、长期的认知与思考,以历史与文化的
眼光,进行了宏观的返视。犹如在高朋满座的华宴上,作者借酒壮言,品评人物,高谈雄辩,语惊四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北大有“常为新”的思想传统,思维敢为天下先,想人之所未想,道人之所未道。随着
世事的消磨,许多北大学子往往随着成熟而变得老成世故,为文也便少了青春锐气。难得的是,毓方在成
熟老练之中,依然葆存着少年学子气息,通篇可以感受到北大学子常有的指点江山的书生意气和以家国为
己任的刚肠血性,从而摆脱了学究气,而构成了卞氏文章的一种鲜活特色。在后来的系列知性散文中,如
《韶峰郁郁,湘水汤汤》、《高峰堕石》、《凝望那道横眉》、《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等,尽管内容有
所不同,这种特质却一以贯之,且批判思辩色彩,较之上文有过之而无不及。毓方不只是谈文化,也不忌
讳议政,有着充沛的激情和批判色彩,这正是北大人的文风。虽然,书生趋老,而锐气犹在,借用作者自
己的一句话:“书生老去血犹沸,天涯谁解壮士心?”
三说《烟云过眼》。此文是一片彩色的云,五彩斑斓,浮想联翩,文章插上了诗性的翅膀,有诗的自
由、诗的跳跃、诗的飞翔还有诗的美,倘增添音韵节奏,便是一首很地道的诗歌。作者在此文中,不作平
实的记叙,也不作他所擅长的议论,多是用彩笔去描摹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象,随着感觉,天马行空,兴发
而来,兴尽而止,像万花筒般摇出了多姿多彩的形态。另一篇《难忘荒原足音》,虽然写的是商海情事,
但情节远离世俗,在青山和夜幕中,流泻了诗一般的意境,俗事而写出了诗性,甚是难得。
四说《拳坛独语》,此文以趣味性见长。在浴室中见到一丝不挂的学问大家,忽发奇想,赤条条地要
与他作多种较量。文章看似随意调侃,却深入细致地解剖了自我丰富复杂的心理,给人以理性的启示和理
趣的享受。这种幽默似乎与毓方沉静严肃的个性不符,但它丰富了读者对他内心世界的感知。似乎,幽默
非他所长,非他天性,《我当了一回书法大腕》便有些勉强,而《笑里乾坤大》,则模仿金圣叹、林语
堂、梁实秋的笔墨,显得有点儿生硬。这不是文字火候不足,实在是天性使然。这代人生于忧患,长于忧
患,天生的缺少幽默细胞,非毓方一人如是。
毓方从属于“老三届”。江山代有才人出,在这个时段中涌现了一批优秀散文作家,如余秋雨、梁衡、
周国平、周涛、杨闻宇等人,毓方的才气与学识与他们同属一个方阵,同时,他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他的文章大气淋漓,词章斑斓,富有灵性、血性、诗性和智性,亦有一定的趣味性。他握有散文创作中的
两把刷子,无论是感性散文与知性散文均写得十分出色,而且势头正劲,渐入佳境,正在不断地向人们展
示五彩的羽翼。--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