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宁 @ 2002-05-15
南宁概况
据南宁信息港介绍,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早在1
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宁先民就用自己制造的石斧、石锛、石杵、石刀、石矛、石网坠、石磨等磨制
石器,在南宁盆地上从事生产活动。从南宁附近的几处贝丘遗址发现的大量磨制石器、蚌器、骨器和红色
夹砂陶片来看,当时(新石器时代早期),南宁一带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和渔猎生活。
南宁古属百粤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岭南地区后,设桂林、象、南海
三郡,南宁属桂林郡。
公元前206年,秦将赵佗建立“南越王国”,南宁为其辖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
重新统一岭南,置苍梧、郁林、合浦、南海等郡,南宁地属郁林郡领方县所辖。三国时,南宁属吴,后来
又先后归西晋、东晋、宋、齐、梁、陈6个朝代管辖。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隶属广州),下辖晋兴等8个县(相当于现在的
邑宁、武鸣、隆安、宁明、龙州、靖西等县及百色市一带),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此为南
宁建制之始。从此,南宁成为相当于地市一级政权机关驻地。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晋兴县名为宣化县。隋炀帝改州为郡,南宁仍为宣化县地,归
郁林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改宣化县为南晋州(属岭南道)。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南晋州更名
为邕州,设邕州下都督府。此为南宁简称“邕”之起源。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
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二道。今广东属岭南东道,治所在广州,广西属岭南
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南宁)。岭南西道节度使亦驻邕州,统辖原属邕、容、桂三管之地。这是南宁作为
省级政权机关驻地的开始。从此,南宁成为广西政治和军事中心、祖国南疆重镇。
五代十国时,邕州先归楚。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改邕州为诚州,仍归楚。后周广顺元年
(公元951年)复名邕州,归属南汉。
宋朝统一全国后,邕州隶属于广南西路,下辖宣化、武缘等7县,今南宁仍为昌州、宣化县治所。
宋代的邕州建有新城,城垣大约是从现在的南门口沿南环路向东北,过电信大楼、金融大厦旁,向北
到工人文化宫附近,再折向百货大楼、新华路,转向当阳路,接临江路,再转回南门口。新城采用了砖石
结构。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兼镇左右两江溪峒。元
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由此得名。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府治宜化县城,即今南宁,隶属广西布政使司。
清朝实行行省制,改布政使司为广西省,省会定在桂林,南宁府隶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兵备道,所辖
州、县,基本上沿袭明朝。今南宁为南宁府宣化县辖地,并为府治、县治治所。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革命党人迫使广西提督同意南宁宣布独立,废宣化县,以府长理事,直属
广西军政府。民国2年6月撤南宁府存南宁县,同时在武鸣设邕南道,直属于省军政府,下辖南宁、武鸣等
10个县及3个土州和8个土司;10月,广西省政府从桂林迁至南宁。民国15年,广西省撤道设行政区,南
宁区辖邕宁、宾阳、横县、永淳、扶南、绥绿、隆安、同正、上思等9县。民国16年7月设南宁市政府,与
邕宁县政府合署办公;11月,撤销市级建制。民国20年,成立南宁市政工程处,重新筹划建市工作。民国
23年9月,广西省政府委员会行政会议划定南宁市区域:东至葛麻岭、军校一带;南至津头村,西至秀田
村、乎西新村;北至大王坟、金牛桥。同年11月,广西省改按数码称区名,南宁为第九区。民国25年
(1936年),广西省会由南宁迁桂林。民国31年4月,原第八、第九区合并为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
公署设在南宁。
抗日战争期间,南宁两次遭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南宁曾筹划建市,后以邕宁县财政困难,建市计
划告吹。建国前,南宁城分为兴宁、邕西、邕南、德邻、邕北、模范、宁武7镇(由原来的10个镇合
并)。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南宁市共管辖5城区1郊2县。
1992年6月15日,国务院决定南宁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南宁市跨进了一个新
的历史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