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区
我国城市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作者:廖丹清 @ 2002-06-04
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选择我国城市化道路应根据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共同规律以及我国的国情,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 要考虑我国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追求的因素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而我国城市
化即将有数亿农民转移到城市,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认真考虑满足亿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的意愿、需求和目
的。我认为,其主要有:一是在经济上获得比农村较高的城市经济收入,获得比农村更有发挥个人才能
的“各尽所能”的条件和机会;二是在政治上能获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地位,解决实际上存在的低人一
等的身份问题,能成为自由竞争、自由择业、自由流动的“自由劳动者”;三是在生活上能享有城市丰富多
彩的生活,能享用齐备的公共设施,能享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教育,能享有较好的卫生医疗,能享有较安全
的社会保障、保险。总之,我们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必须考虑亿万农民渴望分享城市文明的意愿、需求和
目的。城市化必须符合亿万农民的意志,也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因此,农民对城
市文明的追求是很高的,不是建设一些水平低的“离土不离乡”或“离乡不离土”的小城镇所能满足得了的,
他们追求的现代的城市文明,只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的大、中城市和一部分起点很高的环境优美的交通便
捷的小城镇才能满足。
2. 要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的因素
有不少人认为,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只能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也就是走人口分散居住的道路。现
在看来这种观点值得探讨。一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由于人口
众多,如果分散居住,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集中居住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分散居住所
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便于治理和管理,成本也会低一些。现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山林被毁、
湖泊退化、草场荒漠,这同人口分散居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很大关系。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
法,只有封山育林,封湖禁渔,封场种草。要封山、封湖、封场,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将一些穷山恶水的
地方的人口迁移出来,集中居住,恢复生态无人破坏的状态。二是世界上一些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仍
然走人口集中居住的道路,而且效果也较好。大家知道,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同我国国情类似的国家,
它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超过了我国10多个百分点,而且印度城市化仍有加快人口集中的趋势,
印度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有超过我国的方面;日本的人口密度超过了我国,但它的人口
80%以上集中在东京、大阪附近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大城市里,而它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全球最
好状态的国家之一,绿化面积在65%以上。三是人口集中居住,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
人口集中居住,既便于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又有利于人口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人
口素质。四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人口分散居住,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就业问题。人口集
中必然形成规模生产和消费,必然促进分工分业,同时,也会必然促进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服务的
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吸纳大量就业人口。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一些现代化的大城市,第三产
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高达50%到88%,例如纽约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88.8%,东京为
76.3%,新加坡为65.6%,汉城为57.8%,香港为78.3%,北京为49.6%,上海为38%,广州为47.1%,
我国全国平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才26.4%,同其他发达国家平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60%-70%相比,差距
很大,这同我国人口分散居住关系极大。所以,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就业的压力越大,就越是要有意识
的采取人口集中居住的办法,来促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解决人口就业的问题。五是人口集中居住,有利
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规模溢出效应,有利于市场经济资
源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要考虑我国耕地极为稀缺的因素
根据我国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以县为单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明:截止到1996年10月31日,我国有耕
地19.51亿亩,人均耕地1.59亩。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测算,养活一个人需0.7亩耕地,也就是说人
平耕地不能少于0.7亩,所以,联合国制订的人均耕地警界线为0.8亩。然而我国在2000多个县中,就有
666个县人均耕地小于0.8亩,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但是,非农用地仍然有增无减。1991
年至1996年连续7年,我国耕地面积以年均410万亩的速度递减,1999年,我国耕地净减高达654.9万
亩。这一年耕地剧减同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与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有关。现在我国居民居住和工矿用地
3.61亿亩,交通用地0.8亿亩;农村居民点用地多达2.46亿亩。目前,我国人均居住面积达133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高达185平方米。如果将我国城乡居民居住人均用地降到100平方米,可腾出9000多万亩土
地;即使降到120平方米,也可腾出5600多万亩土地,可以满足今后30年新增3亿多人口的建设用地需
求。我国不仅城乡居民用地潜力很大,而且工业用地极为粗放,潜力也很大,挤占了宝贵的耕地。我国工
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比例高达26%,而美国是7.3%,香港特区是6%。因此,我国在选择城市化道路时,
考虑如何减少、节约居民居住用地和工矿、交通用地。根据我国有关专家研究,按建成城区面积统计计
算,我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20万人口的小城市和建制镇三者人均占地的比例为:1:2:3.1。
这一研究,有力地说明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最节约用地,20万人口的小城市人均用地就增一倍,而建
制镇则人均用地要增加两倍。
4. 要考虑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成本的因素
我国的城市化将有数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我们在选择我国城市化道路时,必须考虑人口的迁移成
本。由于我国长期控制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整套制度和政策,时至今日,改
动不大,这就加大了农村人口的迁移成本。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体制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一般来
说,只有通过城市工矿企业在农村招收为数不多的工人,农村子弟通过"十年寒窗"考入大学或参军的少数
幸运者三条路进入城市。这时,迁移成本不高,而且一般不由个人负担。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成本
大大增加。以在城市打工的3000万农民工为例,他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仍未最后迁移到城市。迁移
成本过高的表现为:一是他们从事的工种,一般为城市的人不愿从事的高强度、高空、高温、有害、有
毒、有危险的工作,例如大多从事建筑、矿山、煤炭、钢铁、化工、纺织、环卫、勤杂等行业和工种,工
作不固定,收入不稳定;二是不能带家属子女,不能在城市安居落业,农民工只能一年一度与家人团聚,
导致农民工春节往返奔波之苦以及付交通费的沉重精神和经济负担,也造成了我国特有的每年"春运高
峰",从中央到地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是穷于应付混乱局面,影响了正常的交通和社会秩序,做了
吃力不讨好的事;三是农民工大都为农村青壮年,他们在城里打工,一般都吃苦耐劳,能适应打工的艰苦
劳动和生活条件,但他们没有劳保和社会保险。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下降,往往等待他们的只有被辞退
的命运,将他们推向社会。今后,这个事情有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最终也会付出代价。总之,
目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付较高的迁移成本。所以,我们在选择城市化道路
时,必须要考虑降低个人和社会的迁移成本,便于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5.要考虑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的因素。
城市规模过小或特大,都会造成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偏低,甚至为负数。有关研究城市规模的专家,
使用1989年至1996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666座城市的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进行了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表明:城市经济规模收益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当城市规模在10万-1000万人口规模区间时,都能取
得净规模收益。在100-400万人口规模区间,城市规模净收益为最大值。当城市规模超过1000万人口
时,由于政府和个人所支付的外部成本增加,城市规模净收益会因外部成本增大而抵消后开始下降。笔者
认为,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城市规模净收益的定量分析,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在这个研究的启发下,
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城市规模净收益。由于城市群和城市带具有系统规模优势,将
会更加节约外部成本,会更加有效地利用城市公共设施,更加有利地发挥城市规模收益的溢出效应。无论
在城市群和城市带中的特大城市,还是特小城市都有可能发挥系统优势而取得城市规模的净收益。
我国截至1999年止,全国城市有668座,总共有常住非农业人口2.3亿人,平均规模30万人口。如果
将平均不足万人的2万个建制镇(总人口为1.5亿人口)加进来,其平均规模只有19万人口。我国只有6%
的人口住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所以,我国城市规模偏小。城市规模偏小,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城
市规模净收益流失;城市建设外部成本增加;乡镇企业分散;污染严重而无力治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产业结构趋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小城镇兼业化、自我服务替代第三产业,降低了就业水平;耕地锐
减,城市地租收益损失,房地产业停滞不前;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依靠行政力量推进,加重农民负担;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村人口迁移成本增加;先富裕的农民难于在大城市投资,城市难于启动民间
资本;城市化进程受阻,国内扩大内需缓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难于从根本上突破,以致农村改革与
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湖北省社科院 廖丹清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