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区
呼唤大盐城(第一生态城)崛起.上
作者:浦玉生 @ 2002-06-12
呼 唤 大 盐 城 的 崛 起.上 (网络版)
浦玉生
应该说,盐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化水平已由“八五”期末的17.7%提高到2001年的
33.9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5.6%,市区人口42万人,建成区面积达41平方公里。然而,这个水平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50%)16个百分点,低于发展中国家(40%)6个百分点,低于江苏省(42.6%)
8.6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市工业化水平5.4个百分点,所以盐城市城市化问题迫在眉睫。
据国外的专家预言,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的事件,除了美国的高科技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预计到
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达到45%和65%。按人口规模理论,经济效益最佳的城市人口规模为150万人,
大盐城的人口概念当是150万。笔者以为,从经营城市的理念出发,当前呼唤大盐城的崛起宜考虑四个方
面:
一、大盐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有科学的定位、长远的战略、前瞻的规划、鲜明的特色
首先,盐城应看到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我国东部沿海,具有海上苏东的地缘优势,同时又毗邻上
海国际大都市,应将盐城倾情打造成上海的“后花园”。上海作为我国沿海和沿江两条经济带的“交汇点”,
拥有坚实的基础,以上海为核心的大都市圈被称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是跨国公司在远东地区设立总部的
首选之地。苏州正是接受了上海的辐射,开放型经济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无锡靠轻纺工业优势、杭州靠做
山水文章、宁波靠制度竞争力在围绕上海这一经济中心,在长江三角洲这一经济圈中明确了自己的定位。
盐城应在主动接轨上海上有所作为,抓住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与上海和苏南空间
距离大为缩短的机遇,尽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主要是要研究在交通、流通、金融、信息四大网络的连接
与对接,加强旅游业和新兴工业两大产业的合作,将盐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某些产业的比较优势转
化为竞争优势,提升经济的竞争力。苏东战略主战场在盐城,要积极实施苏东战略,加快建设省重点工程
大丰港,使之成为欧亚大陆桥的又一东桥头堡,策应上海的开放开发;随着高速公路、铁路、信息高速公
路的开通,将有效地带动苏北腹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望在江苏沿海建设一座“好打工挣钱、好投
资赚钱、好消费花钱”的中心城市。
其次,努力建设中国第一生态城,形成盐城的鲜明特色。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农业文
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科学文明观,既符合对古代“天人合
一”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也利于盐城本地先进文化传统的弘扬。盐城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里下河地区
河湖密布,水系成网,东临黄海,有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保护区,是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涂型湿
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三大生态系统,盐城有湿地,并傍海,沿海生态林带建成后将很完美地体现
了独特的生态城市内涵。关于城市发展整体目标和鲜明形象的提法有多种,如“花园城市”、“山水城
市”、“健康城市”、“智能城市”等等,城市的形象定位性的提法应该要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民族性的
特点,大盐城宜先“园林城市”后“生态城市”,重在“生态城市”的追求。园林城市可“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
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生态城市则完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自然、拥抱生态的境界,盐城极具大
海之胸怀,纳百川之灵气。只要提出建设中国第一生态城就可以了。至于红色圣地、工商城市等可辅之。
绿的是生态,红的是圣地。
第三,营运环境资源,打造特色化的城市形象品牌。城市综合竞争力要靠创造自己的城市特色,使城
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活力。要挖掘传统文化,大做吴韵楚风的江淮文化、生态文化、盐文化、杂技
文化、新四军文化、麋鹿文化、丹顶鹤文化的文章,彰显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要拓展文化产
业,建设盐文化饰品市场,制作发行宣传盐城的信封、明信片、画册、书籍,推广特色食品文化,打造地
方拳头产品,扣紧文化产业链。对沿海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统盘谋划,整体运作,对外统一宣传,打
生态旅游品牌。在广袤的滩涂上可辟一处原生态的裸泳场所,文化名人韬奋抗战时期在盐阜区战斗过,在
此之前的1935年在前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达就裸泳过,如果盐城有这种场所肯定会名声大噪。市区的大
洋湾可重点作为盐城自己的“后花园”来建设,宜多培植乔、灌、花、草,建设体现江淮文化特征、富有苏
北民俗特色的影视基地、休闲乐园。
二、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大盐城要紧紧抓住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这个主题
城市的发展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强大的产业支撑是城市发展的脊梁。盐城要紧紧
抓住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这个主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城市,顾名思义,有“城”必
有“市”,“城”为载体,“市”为主体。多年前,盐城也曾提出过五年再建一个新盐城,为什么我们的目标
未能实现呢?关键在于没有产业的支撑,开发区开发得不够是原因之一。城市经济是城市生机和活力的主
要源泉,离开了城市经济支撑,城市的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在盐城这样的城市,观念与机制(人才)是
制约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如果没有经理人才的崛起,或一大批机关干部奔向经济战线主战场,就难有
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发展。海纳百川之处,淮南俊彦之地,“藏龙卧虎”与“成龙成虎”毕竟是两个概念。
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开放要有新观念,要不断破除“小富即安”、“小本经营”、“小家子
气”、“船小要掉头”等不利于开放的“四小观念”;开放要有好环境,政府要做的就是提供优质服务、优惠
政策、优良环境;开放要有大格局,把工业、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等一起开放,既引资金、设备,也引
技术、人才,发展经贸,开拓市场。我们不能再提“农业强市”(这个口号在农业社会十分正确)了,而要
提出“港口立市、工商强市、生态建市”。
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业是原始动力,工业是根本动力,三产是后续动力。要围绕生态城市建
设,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水产业和观光生态农林业建设,建一批绿色食品、有机
食品基地,建成规模较大的沿海防护林带。要大力发展规模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进农业产业
化进程。
在住房消费拉动内需上,据专家测算,建筑业每生产1亿元产品,需要直接消耗0.64亿元的工业产
品,还可以带动0.04亿元的商品销售。在盐城住宅业建设史上,盐都县宏都花园每平方米850元房价,为
盐城住宅市场的带动效应不可抹煞。而当市政府行政中心拟南迁,宏都花园二期住宅已经售完,此时附近
的房地产价格又开始升温。我市有必要学学徐州市的做法,尽管减免了3个亿,但带动了经济发展,最终政
府得到5个亿。我市的住宅业潜力巨大,有必要通过启动房地产这一“牛鼻子产业”带动盐城经济的发展。
未完待续 智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