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林
从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说起
作者:智效民 @ 2002-07-04
从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说起
智效民
2001年的高考作文发人深思:一个年轻人经过多年跋涉,到达渡口时已经拥有健康、美貌、诚信、机
敏、才学、金钱、荣誉等七个背囊;上船后遇到风浪,艄公要他丢掉其中一个,他思索良久,终于将诚信
弃于水中。这虽然是个寓言,却也切中时弊。如今的年轻人视诚信如敝屣,除了社会影响外,学校教育也
有很大责任。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对话”专栏播出一个关于人才选拔的节目,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和北京大学副
校长陈章良参加了讨论。当主持人请观众提出许多人才标准,让他们从中选出最重要的三项时,李先生选
的是人品、智慧和团队精神,陈校长则选择了创新、执着和自信。尽管二个佳宾对自己的选择有所解释,
但是企业家不重创新,教育家不重人品,还是让我觉得有点错位。
近年来在研究自由知识分子的过程中,我对现代教育和大学精神也比较关注。我注意到,早在20世纪
上半叶,许多大学校长都把人品,即人格熏陶和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其中以蔡元培最具代表性。民国初
年,他担任教育总长时就指出:功利教育固然是“救时之必要”,却不能不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担任
北大校长后,他发现同学们对政界、司法界的兼职教师比较欢迎,对专职教员不大尊敬。之所以如此,是
想在政界、司法界有个靠山,以便在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此外,学校既没有高尚娱乐,又没有学生组织,
同学们除了应付考试外,对学问根本没有兴趣。如此“人格堕落”(蔡元培语)的状况,与现在上大学是为
了找工作没有两样。为改变这种局面,蔡先生一上任就反复强调,大学既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
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研究学理的地方。他告诫学生:不要把升官发财视为人生的阶梯,而要把学术研究
当作自己的天职。随后他又办了三件事:一是延聘陈独秀、胡适等一批真有学问的教授,以“提倡研究学问
之兴会”;二是“推广进德会,以挽奔竞及游荡之习”;三是倡导成立学生社团,以养成自治之精神。这一
切,都与人格的培养、品德的熏陶有关。
有人会说,如今已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位。在那个节目中陈副校长也
说,他把创新当作人才的第一要素,是因为假如给你一群缺乏创新能力的“笨蛋”,即使人品再好,也将一
事无成。且不说所谓创新已经成了一个口号,单说他那鄙夷的口吻和轻薄的态度,就让人很不舒服。这让
我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位青年才俊(据说也是副校长),因为抄袭国外同行
的研究成果,被大家斥为“剽客”。于是我又想起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不是台湾的李登辉)说过的几句
话:“单重体育,只能造成蛮横的强力,单重智育,只能造成狡猾的自私。要养成才德兼备的人材,就非重
德育不可。”他还说,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专恃蛮力的人,而是足智多谋的人。他们逞其鬼蜮的伎俩,真可
以杀人不必血刃;他们的智慧,适足以增长他们的罪恶。”可见那种人品不好的“聪明”人越多,越不是什
么好事。
再说,与道德范畴的人品相比,创新毕竟是才能或功利范围内的事。倘若硬要让二者比个高下,我看
用所谓“上赏赏德,其次赏才,又其次赏功”的标准比较合适。何况,我国本来就有“诚信者,天下之结
也”(《管子•枢言》)的古训,即使是开明的统治者,也懂得“自古驱民在信诚”(王安石《商鞅》)的道
理。然而这些年来,我们却总是把灌输大量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当作教育的全部。至于学生是不是诚实、
守信,能不能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反而无所谓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与僵化落后的体制
结合在一起,就可能使智慧变成罪恶。如今官场上的贪污腐败、社会上的坑蒙拐骗、学术界的弄虚作假,
都是很好的证明。
1940年蔡元培逝世后,陈独秀曾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说:“人与人相处的社会,法律之外,道德也是一
种不可少的维系物,根本否认道德的人,无论他属那一个阶级,那一党派,都必然是一个邪僻无耻的小
人”。因此我以为,陈副校长在选拔人才时不注重人品,就如同那位抛弃诚信的年轻人一样,至少也是一种
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