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王海鸰与她的《大校的女儿》
作者:龚玉 @ 2002-07-15
王海鸰与她的《大校的女儿》
龚玉
1999年,王海鸰的长篇小说《牵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后,曾因同名电视连续剧的播出而在全国
热销,出版不到两个月即印刷了10次,是当时在全国知名度颇高的一本畅销书。
3年过去了,人文社再次推出了王海的长篇新作《大校的女儿》,又在读者与媒体中引起热烈反响。
我是先读了王海鸰的作品,再听了她的声音,最后才见着她本人的。电话里她的声音属次中音,轻柔
悦耳,含有知识女性的自信和教养。第一次见面时,她穿了一身浅蓝色的蜡染套裙,斯斯文文的,十分得
体,既不落伍也不显得张扬。交谈中,我才得知她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自己也是
个“现役”,若论起军衔来,还应该是位“大校”呢(她属“文职”)。我听后吃了一惊,仔细打量,果然见
她脸部线条十分冷峻,透着一股刚毅之气。随着后来交往的增加,尤其是读了《大校的女儿》———这本带
点自传性质的小说后,我对她的这股冷峻、刚毅之气,就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海鸰从小当兵,16岁时即到济南军区下属的一个海岛工作,在这海天相隔的小岛上一干就是8年,后凭
创作实力调到总政话剧团任专职编剧,直到如今。
1998年,南方水灾泛滥,她深入抗灾第一线,回来后创作的话剧《洗礼》,曾获当年“五个一工程”等
大奖,她本人也荣立二等功。
海鸰曾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一届学员,那一届学员中的“大腕”人物还有李存葆、莫言等。当时
的军艺院长徐怀中少将,以识才、爱才、甘作人梯之心,把同学们的毕业作业,按质量分门类地寄给了多
家出版单位,海就是在那时与人文社结下不解之缘的,她的作业被发表在人文社的《当代》杂志上。
八十年代中期,《当代》组织过一次海南笔会,请了十几位当时在文学创作中已崭露头角的后起之
秀,他们中有不少人现在已是知名的作家了,就在这次笔会上,《当代》的同仁们当了半个媒人,成就了
海的婚姻,因为她的前夫也是这次笔会的参加者之一,他们就是在这次笔会上相识并相恋的。海鸰的婚
姻生活很短暂,但她至今与前夫关系不错。她认为他们的分手,主要是因为性格不和,没有对错问题,所
以他们时不时地仍然通通电话,双方有机会到对方所在的城市去出差时,还会找时间吃顿饭或聚一聚。
也许因为她是单身母亲,也许女人天生就比男人更重视情感和家庭生活,迄今为止,王海的两部长篇
小说都是以家庭、婚恋、情感生活为主题,并反映了她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女人只有珍视自己,才
是呵护爱情的良方。她书中的第一主人公也都是女性。
但是两本书又有所不同。《牵手》走红大江南北,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伦理道德层面上的东西,以
及第一次正面推出“第三者”形象所引起的社会震动。当下,整个中国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发展,使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必不可免地会有不同程度的震荡,上至某些高级领导,下至普通老百姓,家庭的稳定
似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指出这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的必然性,
而不是简单地仅仅指责第三者,从而使小说引起了社会共鸣。
《大校的女儿》一书以韩林及其女友们为主体、展现了现代婚恋生活的一个侧面。此书仍然具有社会
的涵盖面,在小说的文学层面上也有了许多值得说道的东西。比如:这部作品让我们思索女作家是否只有
写自己或他人的隐私,写得另类、新潮,才能一夜成功?又如,在文学技巧上,以娓娓道来、口语化的方
式讲述一个故事;以大量伸手可以触摸、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细节撑持起一部作品等。
反观全书,反观女主人公的前大半生,全书具有一种哲理上的高度;人生就是一个圈,它既相似又不
同,不断地向上旋转、循环,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在走着既相似又不同的路,但是它又无人可以替
代,只能靠你自己的双腿去走。当你走到头了,明白了,你的人生也快完结了,但你无须后悔,只要你努
力过了。这一切,都给评论界、理论界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挥的舞台。《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