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报告厅
教育的盲区-----对农民的再教育
作者:任红轩 @ 2002-07-28
教育的盲区——农民的再教育
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任红轩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为世人所认同,但其中在我国有一个盲区,就是农民的终身教育和再教育的问
题。长期以来,终身教育的理念始终徘徊在城市的上空,面对的是少数的非农业人口的教育。而我们占人
口大多数的农民的终身教育却受到了忽视,这也是近些年来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的基
本素质没有显著的提高,很多东西流于形式。现代化农业对农民的要求是高素质和高技术,而目前我们离
这个目标还很远,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农民再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素质,我们国家农业的现
代化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我们农业人口的基本素质根本就达不到现代化的要求。农村素质教育质
量制约着整个国民素质水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它不仅关系着下一代的国民素质,而且关系到新一
代农民的奠基工程。这里我们以发达国家丹麦的农业做对比,分析我们农业人口教育的误区和盲点。
丹麦人口(529万)约占全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一;其农业劳动力仅占世界农业劳动力总数的万分之一,
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0.18%。但是,丹麦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占世界食品市场总量的3.1%。丹
麦农民协会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传递有关技术信息、检疫防疫服务等。它分为两
级服务体系-总部和分支机构,在全国下设95个地方咨询服务中心。包括地方层次在内,全国大约有
3,400名技术顾问为六万多农户提供无偿或有偿的技术咨询服务。目前有农场57,600个,平均面积46公
顷。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从业总人口达203,000人。农民本身也是知识型农民,绝大多数取得了“绿色证
书”,完成了五年大学。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
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丹麦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户对新技术的吸收、应用能力
强是丹麦农业的特点之一。丹麦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教育有一套完备的体系: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负
责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部直属有6个技术研究所,负责应用研究;技术推广
则依靠一个颇为独特的农民自己拥有的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推广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全国农业顾问
中心,由两个最大的农场主联合会派代表(农民)组成的董事会领导。董事会聘任主任、总顾问等管理层。
这套体系有效的运转是丹麦能够不断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的主要原因。通常,一项新的技术推广
到实际农业应用的周期不到一年。
而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基本上还是靠风调雨顺,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但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
发达,农业现代化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文化科学素质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劳动力文化
科学素质低的问题势必要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尖锐的矛盾。据统计,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
业劳动力的0.71%,而其它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例为17.26%,比农业高出23倍。现在我
国每7000亩土地只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人员。由于劳动力的文化科学水平
低,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的70%左右在农村推广不了。“六五”计划期间,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在农业增产中只占30%,而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一般占60-80%。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农业教育的重视不够,教育的力度不够,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够,
农业教育不足,农民素质不高,相对发达国家的农业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人口的基础素质。现
代化农业靠得是教育,现代化农业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人口的教育水平。上述情况表明,为适应农村开发
和建设的需要,必须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使得不
光农村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农村开发和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且提高现在的农民的整体素质,
这对促进农村及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针对以上的情况,应该在农业教育方面采用以下几项措施,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民进行现代化农业教育,让农民了解什么是农业现代化,怎样才能做到农业现代化,让他们在
主观上认识到如何走现代化道路,然后走上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道路。
2.在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农业的真正发展,要在个体农业的基础上联合,走合作
化农业或集体农业的道路,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3.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建立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建立各级农业服务机构,积极推广、转化农业技术。
4.教育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提高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避免走宁夏过度开采甘草,导致荒漠化,人
口被迫迁移的残酷现实。(科技日报,2002年7月4“滥挖甘草毁了草原”)我们既然看着非常的痛心,为
什么不以实际的行动去教育农民,让他们知道这么做的严重后果。农民本身为了生计,这本无可厚非,并
且极有可能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根本就认识不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农民
避免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去毁坏有限的资源,让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可以使用的土地。同时给他们提
供其它的致富方法,而不是看着他们去掠夺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
5.进行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的国情是的80%的学生在农村,这些学生
素质高低,影响到整个学生的素质水平。基础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本世纪末和下世
纪初将是农村开发和建设的中坚。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对于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
素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农村的实力和后劲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
6.推行不对称教育模式,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推行12年义务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中教
育)在城市进行9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弱势群体给予优先的照顾,提高占学生总数80%学生的基础素质,是
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总之,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主要弊端就是农村教育没有突破升学模式,完全是一种升学机制。现代农
民没有得到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经济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适应农村经济向商
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转变的要求。应该大规模的开展职业教育,采用适合农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课
程,帮助他们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根本无关的一些知识。而且,由于每年农村初中毕业
生能够继续升学的只有20%左右,高中毕业生能够升入大学的仅占百分之几,因此他们当中90%以上的人
是要留在当地,为当地建设服务。如何把农村这一大批力量转化为合理的人才资源,消除教育的盲区,是
农村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因此,改革农村教育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也是解决农民问
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