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南 @ 2002-08-21
江阴徐霞客故居
江阴城宽敞的西门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塑像。一位身长袍、背垂笠帽的老人,精神矍烁,双
目注视前方,他就是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出生在江阴马镇南岐一个没落的士绅家庭。
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特别喜欢古今史籍、方志图经、风物游记一类书籍,萌发远
游五岳之志。青年时代他决意摒弃仕途,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从二十二岁起,他就开始旅行和地理考
察。在旅行中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多次遇盗和绝粮,都没有动摇他矢志考察山川奥秘的决心,前后三十
余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沿途详细记述旅行路线、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植物矿产、名胜古
迹、风土人情等,经后人编辑成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部巨著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
值,被人们誉为“千古奇书”。
徐霞客故居座落在马镇南阳岐村东端。占地面积一千一百六十平方米,原有房屋五进二侧厢,现存前
三进,基本上保持原有风貌,现已辟为徐霞客纪念馆。正厅前天井东侧一棵高大的罗汉松,相传是徐霞客
祖父从京师带回的盆景,由徐霞客将它移栽在庭院中,至今仍枝繁叶茂,傲然挺立。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徐霞客为其母大病初愈后在故居西南盖了一座住宅,堂舍落成时,正
是“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于是取名为“晴山堂”。崇祯三年(1630),徐霞客母亲逝世,
徐霞客为纪念贤母,特请人将家藏元、明两代名家手迹镌刻于石,包括倪瓒、宋濂、祝允明、文徵明、顾
鼎臣、董其昌、高攀龙、米万钟、黄道周等名家颂扬徐霞客祖上、徐母教子及霞客生平事迹等史料,将石
刻嵌砌在壁间。明末晴山堂毁于兵燹,但石刻幸存。1978年重建晴山堂,为古色古香的仿明式建筑,三间
敞连,堂内屏门前置徐母教子的白色塑像,端坐着的徐母身略前倾,拉着霞客的手,抚摸着儿子的肩,徐
霞客双目凝视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聆听着慈母的谆谆教诲。周围堂壁嵌砌着七十六块石刻和《晴山堂贴叙
略》木刻二块。这组塑像和珍贵石刻,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徐霞客在母亲的教育下、鼓励下,行万里路,足
迹踏遍神州山山水水的动人故事。
晴山堂后院环境幽静,穿过鹅卵石小径,是移建的徐霞客墓。墓园按《徐氏宗谱》载墓制图重建。墓
地置坟丘,前立清初花岗石墓碑,碑额镌“十七世”三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墓碑前
砖砌祭台,祭台下有三级台阶和砖石铺砌成的甬道。墓前立有一尊徐霞客全身塑像,左右有石刻李先念题
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和碑文。园内遍植松柏花卉,使整个墓地幽静雅致。
在徐霞客故居东南内河要道上,横跨一座普通的石板桥,取名“胜水桥”,取对这一带号称“三百六十
亩荡”屡遭水患地能胜水吉祥的意思。这座石桥建于明代。相传徐霞客每次出游,他母亲都要送到桥畔,望
着霞客乘船远行。胜水桥几经毁坏,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徐霞客才几经整修,保存至今。现存石桥为民国年间重建,全长十九米四十,共有
二十四级台阶,桥面石板两侧各有阳刻“胜水桥”三字,四只桥墩两侧石柱上均有石刻阳文对联,内侧对联
是:“曾有霞仙居北,依然虹影卧南”;外侧对联是:“胜境重新舟驶入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
流激湍映天然”。如今,人们伫立胜水桥面,望着清澈的河水,不禁引起无限的遐思。
《无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