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州 @ 2002-08-28
苏州北寺塔
苏州城北报恩寺内的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以其宏伟壮观,称冠江南,被誉为“江南第一塔”。
高耸入云的苏州报恩寺塔是苏州古城一个标志性的古建筑。方圆百里,未进苏州城,人们便能最先眺
望到这座气势非凡的古塔。古往今来,无数描绘苏州古城形象的绘画和影视图片等等,苏州北寺塔的身影
总是屹立其中。在苏州古城图——南宋《平江图》上,就绘有报恩寺塔。
苏州报恩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6年),为僧人正慧所创建。北宋时曾经被毁坏。到了元
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原来的十一层重建为九层,苏轼曾舍铜龟以藏舍利。到南宋建炎初年,
塔又被金兵所毁坏。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塔被再度重建。以后又屡屡被破坏,修建。
报恩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的宝塔,占地1.2亩,塔高76米,塔身由外壁、回廊、内壁、塔心室组
成,是我国两千多座楼阁式宝塔中“上系全盘,下为重楼”的典型。
这座九级八面的宝塔,金盘面的塔刹高约15米。通天刹柱贯穿八、九两层,耸然有立,气魄雄伟。基
座与台基石雕精湛绝伦,覆以外廊,飞檐八出。塔心室等处的砖砌斗木共
与藻井等枋木构装饰,复杂华丽,是研究宋代小木作的珍贵实例。塔身各层的外壁领先面辟门,有木制塔
檐和平座栏杆。由于这座古塔结构合理,构建坚固,把全塔浑然一筑成一个整体,所以自南宋至今,历经
风雨和战火,塔身竟安然无恙。
走近宝塔登临远眺,则另有一番情趣。报恩寺塔下的内廊设有木梯,拾级回旋而上,一直可登上九层
塔顶。此地凭栏鸟瞰古城,河巷街路纵横交错,民宅棂舍鳞次郴比,市内全貌尽收眼底;向南又能远眺西
南诸山,太湖碧波轻帆亦隐约可见。塔檐每层逐渐收小,飞檐古雅优美,翼角凌空翘起,每当风起,梵铃
声响,叮当悦耳,令人心旷神怡。
报恩寺塔以它无比的高大宏伟成为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江南第塔”。每每谈及它,自然也少不了顺带要
介绍一下它那江南著名的寺院报恩寺。它是苏州城内范围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佛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开元寺。而开元寺可追溯到三国时的通玄寺,“通玄寺,乃孙权为乳母陈氏之所立
也”。而通玄寺的创造年代,为三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至十三年(公元250年)。到了唐代开元
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皇帝曾下诏书,命令天下各大郡都要置一寺以年号为名,苏州官绅就把通玄寺
易名为开元寺。
从宋代《平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苏州最大的寺庙,娄叶的寺庙占地达140亩,正方形的围墙
每边长300米。寺庙事面有一条河和一片农田。寺内分六个院:文殊院、普贤院、法华院、史洲院、水陆
院、普门院,是苏州城内第二个大的建筑群。
报恩寺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屡经兴废,饱经沧桑。隋朝灭陈时,寺内刻经石壁和蓼堂废毁;南宋金
兵南侵时,殿塔俱损;明朝正德年间,宝塔遭雷击起火,殃及塔后卧佛在殿,一夜之间殿塔全部焚坏;清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攻占苏州及李鸿章部下进攻苏城,两次战祸,仅宝塔和寥寥数殿残存于废墟之
中。
以后不断对报思寺进行修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5年)天台宗敏曦高僧主持寺院时,他的徒弟们相
继募捐修理,收回被占用的殿阁,把报恩寺称作报恩讲寺。民间十年(1921年),在盛宣怀妻庄氏和李朴
诚的资助下,重建大雄宝殿,1928年又修复了楠木观音殿等。1979年6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将十多年来化
巨资整修后的北寺塔、塔院及院内诸建筑作为北塔公园对外开放。公园大门前的四柱三间五楼牌坊和三开
间硬山顶门厅及清水砖贴面八字墙,原是市马医科巷申时行祠前之物,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建公园时移
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