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女 @ 2002-09-19
看不到还是不想看?
吕女
吴中杰《“王三亿”升官术透视》一文(载《新民周刊》2002年第35期),在介绍了绰号“王三亿”的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从生产队记工员迅速飚升为副省长,平均每两年就上升一级的“奇迹”之后,分析了
王怀忠在“围着上司转,专门做给上司看的升官学”的“官念”指导下“无限夸大”、“移花接木”、“制造布
景”等弄虚作假制造政绩的伎俩,有理有据。但是,尽管把这些伎俩之所以能够得逞的原因“透视”为领导
说了算的干部体制是切中要害的,但是认为领导“处于那个位置上,实在难以了解下情,就只能看到王怀忠
的假相,而看不到他的真实面目”,而且认清真面目,“是做不到”的观点,却很值得商榷。
王怀忠在阜阳当政的几年里,对他各种问题的反映从来没间断过,安徽的一位纪检干部告诉记者,“老
百姓对王怀忠的议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检举材料早就成麻袋了”。而且当地有民谣曰“只要反腐
不放松,早晚抓住王怀忠”。可见,王怀忠的领导们有条件、完全能够看到他的弄虚作假的真面目和只看
上面脸色的“谋官学”。群众的呼声“上达天听”究竟有多难?纪检部门的领导都干什么吃的?答案不外乎三
种可能。
其一:自以为是不想看。 河南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曾被称作当地的“土皇帝”,自高自大,他在
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曾这样说过:“你们要和县委保持一致,县委是什么呢?县委就是县委书记。”其潜台
词就是,他杜某人是县委书记,就是县委,全县人民都要和他杜某人保持一致。 杜保乾的“县委书记等于
县委”论,显然是荒谬的,是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的。这种人的最大特征就是:说
话“我”字当先,“我提拔你……”“我拨给你……”“我罚你……”“我撤你……”等等;再就是拍胸脯,凡事好办,
一个人就能拍板;拍脑门,心血来潮,一个人就能做决策;拍桌子,以个人为中心,稍不顺意,即吹胡
子,瞪眼睛,颐指气使……对于这种人来说,群众是他们的子民,下属部门是他们的工具,只要他们认为认
为可用之人,可干之事,他们怎么可能愿意倾听群众的呼声?怎么可能愿意相信纪检部门的意见?怎么可
能愿意看到事实的真相?归根结底,怎么可能愿意他人违背自己的意愿?
其二:作风漂浮看表面。“无限夸大”也罢,“移花接木”也罢,“制造布景”也罢,王怀忠的造假伎俩
并不高明,无非师承古人、照搬别人、借鉴他人而已。阜阳市上报年财政收入达400多亿,其中可有1959
年神州大地到处放卫星,亩产多少万斤的影子;涡阳县出现了纳税人为秦始皇、克林顿、叶利钦等人的假
纳税发票事件,可怜这些古今中外政要名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世纪之交的新中国当一回俄国著名作家果
戈里笔下的“死魂灵”;租借黄牛“打造”“黄牛金三角”,是否与沿道洒盐水,让借来的羊群不舍离去的案
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为什么王怀忠屡屡得逞,应该与个别上级领导作风漂浮,只看表面不无
关系。要下基层调研,提前一周通知接待,各个层面的办公室、职能部门联络、踩点、包装,领导既出则
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到了基层也是坐着车子快快跑、隔着车窗瞄一瞄、新闻媒体不会少。如此,“看不
到” 则在“情理”之中,无论多么拙劣的表演都会被当着政绩,也就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基层热衷于作
秀造假邀功。
其三:一丘之貉看不到。王怀忠任毫县县长时,就已开始向安徽省某位领导频递秋波。一次,他到省
城去看望那位领导,带了一份重礼:两瓶精装的古井贡酒——当时物质匾乏,生活水平低下,一瓶古井贡酒
不仅名贵而且要靠县领导的批条才能买到。1986年底,上面准备将时任毫州市委书记的王怀忠选拔为阜阳
地委副专员,民意测评没有通过。那位领导特意赶到阜阳视察,在一个会议上为王说好话,过不多久,王
怀忠顺利通过考评。有了这样一个铺垫,我们就不难理解,群众来信、民歌民谣、群众测评始终没有影响
王怀忠的仕途,以至于在一个公开场合中,王怀忠大言不惭地说“告我又能怎样?查我一次,我就升一
级”的“得意”,同时也就对个别领导默许、允许、甚至赞许王怀忠之流胡作非为,但偏偏“看不到”的“深
意”了。
行文至此,我想用映泉在《中国人的谎言》中的一段话来结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可见,不是所有人
看不清谎言,也不是认不清那些吹牛拍马的人物。之所以容忍他们的作为,就在于这些人物能够让他们服
侍的头儿们享受到舒服和荣耀。召门生,结朋党,认干亲戚,收干女儿,皆是为了发展私人势力,因而小
人对他们不但不是有害的,反而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王怀忠的经济问题,带出了160多名权力系统的关键
人物,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这不就是掩耳盗铃“看不到”的最好注脚吗?
200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