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社区
想起范文正"荒政"
作者:吕女 @ 2002-09-20
想起了范文正荒政
吕女
当下大做“数字秀”、“口号秀”、“政绩秀”的胡建学、李长河、王怀忠们的热闻不断。特别是去年底以
来广受媒体关注的王怀忠,一个勉强念完初中的人,凭着自己对中国“官场学”的精通,竟然仅凭着攀交上
级领导和做足表面文章一路青云直上,一路攀升至安徽省副省长,并堕落成一个大贪官,人称“王三亿”。
在王怀忠升得快的背后,是他的表面文章乃至背后功夫都比别人做得足,如此而已、仅此而已。如他在安
徽阜阳任职期间,大做“面子工程”,“不在乎底下人说什么,只在乎上面的脸色”,于是“牵来黄牛当马
骑”, “大电厂”“大油田”“大动物园”等几大“首长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至少透支了阜阳未来10
年的财力!仅仅是为了一个人的仕途升迁,就敢以挥霍国家几十几百亿元、以1220多万人10年的生存发
展为代价而且屡屡得逞。并处处表功,获得领导的欢心,产生了“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戡
称“一人腾达万骨枯”的悲剧。
这不禁使人想起《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中的“范文正荒政”的故事。范仲淹,谥文正,他管杭
州的时候,吴中一带闹饥荒,饿死了很多人。范仲淹没有带领群众抗灾,而是大办“作秀工程”:为群众文
化活动推波助澜,大兴土木,盖寺修庙整官舍。群众喜欢划船比赛,他就大搞特搞,自己还每天带头在湖
里游玩,从春天一直搞到夏天,广大群众空巷出游,蔚为壮观。群众爱好佛事,他就召集寺庙的主持,说
大旱之年工钱便宜,趁机会可以大修庙宇。他还借机整修仓库和公房,每天投入的劳力上千人。监司就给
奏了一本,说他“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公私兴造、伤耗民力。”光就表面来看,范仲淹确实难推其咎。但
是,比美国1933年“罗斯福新政”早900多年就搞过“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成竹在胸,在皇帝面前申辩说,
宴游及大兴土木,是为了发掘多余之财,来接济贫穷的人家;贸易、饮食、工技、服力的人,借此吃饭的
每天有几万人。面对灾情,没有比这些措施更好的了。果然,在范仲淹外松内紧,表面“作秀”,实下功夫
的努力下,这一年,两浙都灾情严重,唯有杭州没有人逃难。
如果王怀忠之流遇到灾情,他们是绝对不会像范仲淹那样“荒政”的。可以合理想象,他们一定会摆足
姿态,做尽样子,还没动身就先把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有关媒体的记者们先叫上,美其名曰拍灾情,究
竟拍什么那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在王怀忠之流面授机宜“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关键不
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我(领导)看到政绩”领导之下的宣传部门,千方百计把片子朝上级,直至中央电
视台报送,竭尽全力把稿子发到省报头版、中央报刊醒目版面。做到报纸上有影、电台里有声、电视里有
像。如范仲淹那样“荒政”爱民,但吃力不讨好的傻事,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肯干的。
王怀忠从生产队记工员能一直做到副省长,创造了平均两年多升一次官的奇迹,好事者完全可以申请
入载世界吉尼斯记录。而范仲淹却因正直无私,敢于为民请命,多次犯颜直谏,顶撞皇帝和太后,一生几
起几落,三次遭贬。但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百折不挠,每到一地总是踏踏实实
地做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深受群众爱戴而名垂青史。宋真宗天禧五年,范仲淹到泰州任盐仓监官,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修复长达150 里的捍海堤,后人尊称“范公堤”,使2600户外逃居民能返回家园恢复
生产,原来葭苇苍茫的荒地,又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明道二年,范仲淹到京东和江淮一带安抚灾民,每
到一地就开仓赈济,并且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为了劝戒挥霍人民血汗的皇室,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带
回来献给仁宗,并请他转给嫔贵戚们看看,让他们知道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不要过分奢侈。景佑元
年,苏州暴雨成灾,范仲淹走马上任伊始,就深入了解水情,提出了疏浚五河,导太湖之水海的计划,并
亲临现场,督修工程,把积水导入了江海。保障了太湖周围的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生,无愧于他所追求的为人准则。他治家
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
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面对灾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高居显位,是一种更为严峻的考验,而面对“作秀风”的愈演愈烈之
势,则是一种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像范仲淹那样,正道直行,百折
不挠,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那么,当我们离开工作岗位的时
候,群众绝不会像评价王怀忠之流那样说“我早就知道他迟早会出事,他出事正常,不出事才不正常
呢!”,而是会像褒奖范仲淹那样,在心里对我们的一生给予高度的评价:“此行极光(非常光荣)”、“此
行尤光(尤其光荣)”。如此,则我们的党就无愧于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无产阶级政党,无愧于“三个
代表”。我们党就一定能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
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