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工场
医学创新的激发机制研究
作者:浦玉生 倪赛男 @ 2002-10-20
医学创新的激发机制研究
浦玉生 倪赛男
21世纪将是一个革故鼎新的科技时代,医学创新将是生命科学的契机。医学现代化呼唤医学创新,然
而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医学创新有时像天空中飘浮的云,忽远忽近,却无法真实抓住。
事实上,创意、创造、创新并非海市蜃楼,日本的一位策划高手高桥宪认为,能够引发、创意的人,
一般必须具备以下的十一种条件。这十一种条件又称为"创意的十一只手"。顾名思义,抓住了创意的十一
只"手",就容易捕捉到创意的美妙光环,真正的拥有创意思维。考察国外医学家的创新活动,紧紧抓住创
意的十一只"手",就可以大力推动医学创新。
创新的"第一只手"是动作迅速,有一种"即刻反应"的能力。这要求对外部信息的刺激要有迅速的反
应,及时调整思维的动向。要有一种"一触即发"的机敏与灵活。创新的灵感往往就在那灵活机敏的反应中
迸发出来。法国科学家安托万·亨利·贝克勒尔(1852-1908)发现放射线的经历,也是即刻反应的典型
例证。贝克勒尔最初以为他发现了一种新的X射线,他反复试验,想证实这种发现。但是有一天,天空阴云
笼罩,丝毫不露阳光,贝克勒尔无法再做实验,于是把包好了的底片与磷光晶体一起放在抽屉里,当然在
抽屉里是不可能有阳光作用的。几天之后,在偶然的情况下,他将未用的底片进行冲洗,令他大吃一惊的
是,底片上又出现了一个晶体图像。他的灵感告诉他,应该立即放弃原先的计划,改为研究这种奇怪的现
象。随后的实验发现,这种"磷光物质"实际上是一种铀化合物,并且很能快就发现铀放射出来的射线即使
没有阳光照射作用,也会继续发出穿透性辐射。当时将这种射线称为贝克勒尔射线。随后贝克勒尔又发现
这种射线不仅仅可以由他最初研究时使用的硫钾晶体发出,而且可以同任何一种铀盐放射出来。后来他又
发现金属单质铀也具有辐射线。
创新的"第二只手"是要有一种卓越的"图形感觉"。也就是说,具备这种条件的人会对平凡的一般的
图形产生广泛的联想,产生由平面至立体的空间变化。在图形的一般特性中寻找开启创新思维的思维点,
并且能够把图形组合成复杂的、变幻的结构,在思维空间中寻找新的出发点。让我们来看看医学图形公
式,西方医学认为:疾病=中毒+失衡 。健康=中毒源的清除率+平衡。祖国医学认为:疾病=气食痰瘀
郁+阴阳失调。所以,排毒解毒是治疗主要法则。因此,血液的多余物质应该排除,五脏六腑多余物质更应
该首先清除,所以清除疗法势在必行,行必奏效,催吐保健康,圣洁得人瑞。宋鑫博、张琴采用中医催
吐、发汗、泻下的的"攻邪效应"致"圣洁免疫"达到"催吐养生"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最高寿命应
该超过200岁……"作为现化人如何达到希冀人生健康长寿,无病而终,"度百岁乃去。"这是摆在医学前沿
的重大课题。催吐养生是建立在中医"祛邪扶正"真理之下,利用催吐、泻下、发汗三大攻邪之法。发
挥"攻邪效应"在机体生产"圣洁免疫"来达到"催吐养生"的目的的治疗疾病促进健康。
创新思维的"第三只手"是须有丰富的"情报量"。即具备有丰富的、可供创新思维使用的信息情报。
其中包括了相关的情报和资料。提供给创新思维的资料包罗万象,涉及面宽广。也只有足够丰富的情报量
和资料信息数量,从中综合组成更多的信息。英国的李斯特由有机物腐败联想到伤口感染化脓,受生物防
腐技术启示而发明了医用消毒剂;中国的修瑞娟是从大海浪涛运动的观察中受到启示,提出了人体微动脉
血管的特殊自律运动理论;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是用他的"泵联系",使熟悉变成陌生,去打破旧的"涨落
潮"的联系。学生学习这个理论学生联想到游泳池,使陌生变熟悉,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哈维的创造力导
致了一个创新思想,使全人类受益。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发出来的联系发现史增加他的知识,导致一个
个人结果。
创新的"第四只手"是要有思路清晰的"系统概念"。创新即使是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的点子,但其产
生与运行也构成了相当的思维系统,因此,医学创新必须对创新本身的"系统概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有一个完备的系统工程的印象,才能指导创新思维过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
新,生命科学的战略地位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分子生物学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
程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将加速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也预示着医学新一
轮革命,这些生命科学领域的迅猛发展,将促使医学教育作前瞻性思考,促使医育教学内容进一步改革,
教育层次结构相应的调整。随着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也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发
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等对医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
此,医学改革必须体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
创新思维的"第五只手"是须有"战略的构造",对未来或各种利益结构有强烈的控制力量。这是对医学
创新全局统筹能力的要求。创新思维并不是单纯独立的一个思维过程,它的运行及结果可能只是一个系统
结构中的局部,从中还会牵扯到许多相关的利益因素。医学家必须能够合理地构造创新所要达到的战略意
图和全局目标,并且在战略构造基础上控制好对创新产生作用的各种即期或未来的利益。它不是什么秘密
配方,它的基本物质是水杨酸。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R· 皮里亚首次从水杨醛中提炼出水杨酸;1860
年,德国化学家H· 科贝尔和E·劳特曼发现了由酚和二氧化碳的合成法。阿斯匹林的第一个专利,是1897
年由德国医生费利克斯以公司名义注册登记的,该公司已成为拜尔跨国公司,后来英国和美国在许多地方
都建立了生产这种药的厂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盟国开始生产这种药物,理由是当时拜尔公司注册
的商标是公共所有,因而阿司匹林已成为公共所有的产品,不过拜尔公司仍在生产阿司匹林。现在全世界
每年销售阿司匹林1000亿片以上。阿司匹林之所以常用不衰,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价格便宜而使用简单,有
解热、镇痛、防中风、防老年性痴呆症、减缓衰老等功效,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明显的副作用。近来
专家们又发现阿司匹林对脑血栓、直肠癌等疾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创新的"第六只手"是要有完整的"概念"。也就是能够将所有的相关信息利用归纳成完整的概念,并
且也能够综合出象征性的概念。这是对思维归纳抽象能力的要求。如何把纷杂的材料整理利用,并总结归
纳出其中的抽象性因素,形成概念。这一能力,要有坚定的知识基础、科学的归纳抽象方法为后盾。1997
年俄罗斯人脑研究所专家研究发现,人脑中具有数量惊人的自由度。当外界因素想干扰它时,它总是能找
出"出路"。俄罗斯医学博士茹拉芙列娃为修复1名儿童患者心脏成功地利用猪心脏瓣膜,避免了出现排斥
及形成血栓,这成为1997年俄罗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事件。我国古代就有心身医学的说法,近年来在匈
牙利有用书治病取得成功的医生欧拉赫·安托尔,他认为:"病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失去同自然、自我、同
伴和精神世界的真正联系。"对病人来说,通过读书来加强或恢复这些联系,对治疗大有好处特别是对一些
神经病人、心理性病人,能从自然中吸取生活力量,从精神生活中吸取精神力量,这也是一种潜能激发的
方法。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