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社区
淮安王氏家族探考录
作者:浦玉生 @ 2002-10-20
寻访施耐庵 作者浦玉生
四、淮安王氏家族探考录
1952年参加调查施耐庵生平事迹的人民日报记者徐放说过,查《淮安府志》、《山阳艺文志》,看不
到撰《施耐庵墓志》的淮安王道生其人其事的一点记载。但据了解,王氏在淮安是望族,可惜当时对邓拓
同志的指示还体会不深,不晓得清楚《施耐庵墓志》作者的面目,乃是研究《水浒传》作者的一个重要环
节。所以,没有访问过王氏后人,特别是在目前,我愈加感到这是一个极大的粗心或错误。
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调查淮安王道生乃至其家族的任务落到了我辈的身上。
查《淮阴市志》、《淮安市志》,淮安王氏是个大户人家,有王资深、王洋、王锡祺等。王资深,字
取道,宋楚州山阳人。哲宗元佑二年(1087)进士。授尚书郎,权御史。著有《周书》,从西周写到战国
周亡。又著有《方言》数十卷。
王洋,字元渤,宋宣和六年(1124)中进士,是王资深的儿子。高宗绍兴(1131-1162)初年,
以右赞善大夫直徽宣阁,历典三郡,皆很有政绩,官至太学博士。晚年任鄱阳太守,时鄱阳人洪皓出使金
国归来,因忤逆秦桧遭遣。官吏士子几乎没有人敢到洪皓家里去,独王洋与他相来往,并因此被免官。王
洋著有《东牟集》30卷行于世。
淮安王氏家族在1415-1430年期间曾出过2个进士,即明永乐十三年(1415)王谕和明宣德五年
(1430)王通。王道生是不是他们二人中一人的笔名,或是他们家族的一位知名度不是很高的人。在明初
朱元璋文字狱诛连九族的高压政策下,有点功名的“进士”是不能与“江湖豪客”有瓜葛的,只得以笔名托
之。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至正十三年(1276)“淮安王伯颜以中书右相统兵入杭”。在钱塘的施耐庵
是不是青年时代与淮安王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才有与王肇庆交谊甚厚、隐居小方壶斋之说。
王锡祺(1855-1913),字寿萱,号瘦冉,廪贡生,清末清河县人,侨居淮安城。他的祖父王履谦是
个富豪,“以财雄一方。”父亲王王与(二字合一),咸丰五年(1855)举人。锡祺的祖父、父亲、哥
哥,“三世皆尝助资建城池,修学宫。”他潜心学问,成《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收集前人未刊遗著,成
《小方壶斋丛书》。他在淮安的住所有园林之胜,而他又好“皆从之游宴,谈诗说剑无虚日,垂帘合坐,图
籍纵横,丹黄不去手,见者比之玉山草堂。”他又不问家庭生计,不理财,所以家另资财日绌,家道迅速衰
落,终“客游落魄以终”。
这里最有可能与施耐庵有关的是小方壶斋,疑王道生与王锡祺有联系。
淮安王氏当铺家产甚富,院内有假山水榭、花园亭阁、荷池戏楼;且王肇庆喜交世上名流,加之与放
耐庵交情非同一般,所以施耐庵隐居于此写就《水浒传》。且这里也有可能接待过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
萨都剌有一首诗《题淮安王氏小楼》。
在撰写《寻访小方壶斋》时我说过我站在小方壶斋的遗址上,看到了周围古色古香的幢幢小楼,我确
信施耐庵晚年曾隐居于苏北地区最大的当铺王肇庆家著《水浒传》的史实。王家老板“为人不俗,喜结交世
上名流”,家中甚富,且有假山水榭、花园亭阁、荷池戏楼等。
小方壶斋所在地是在淮安古城淮楼的西侧棋盘街上,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淮安是交通枢纽,元代为淮
安路总管府(即后来的漕运总督署,是主管全国漕运的机构)所在地。东晋义熙七年(411)始置山阳
郡,即今淮安城。南宋大定年间(1163-1189),曾对楚州城加以修建,并抹上石灰,银光闪闪,被称
为“银铸城”,但仍为土城。元末,张士诚部将史文炳攻占淮安后,在旧城北另造一座土城称为“新城”。元
朝末年,新旧二城崛起,想见淮安城一时繁荣。
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说:“先生家淮安,与余隔一墙,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施耐
庵病卒在淮安,直至明永乐十九年(1421)其长孙施文昱(字述元)将耐庵墓迁葬于兴化施家桥的“狮子
地”。我推想,王道生与王肇庆应为同宗,否则怎会有“与余隔一墙”之说?只是王道生未必见过施耐庵,
因“惜余生太晚”之故吧!
近读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集,有《初夏淮安道中》和《题淮安王氏小楼》等诗。其一,《初夏淮安道
中》诗云:“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其二《题淮安王氏
小楼》诗云:“拂晓楼窗一半开,楼前昨夜浪如雷。满江梅雨风吹散,无数青山流水来。”
回回人萨都剌(约1300—1355后),字天锡,号直斋,先世为西域回回人(答失蛮氏)。因祖父留镇
云、代,遂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晚年适逢元末农民起义,为了避乱,转徙
于杭州、绍兴等,竟不知所终。有《雁门集》、《集外诗》行世。他的笔下写出了大量清新婉丽、背景交
融的山水诗,无论是淡描还是艳抹,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引人入胜的场景画面。前者说明萨都剌到过淮
安,后者说明他还住过淮安王氏小楼。这里是不是王肇庆的小方壶斋,“喜结名流”的王肇庆迎来了萨都
剌,我们不得而知。但萨翁诗中描写雨过天晴的早晨,推窗一瞥,但见青山随着碧浪扑入眼帘,景色迷
人,空气新鲜。此情此景,是与我在小方壶斋的遗址上感受到的一切十分相像。我感到《淮安市志》的记
载基本准确:“元末明初,施耐庵为避战乱,举家迁居淮安,历10余年时间,创作出描写宋江农民起义的
长篇小说《水浒传》”。
淮安,这是一块诞生明清小说的热土。与施耐庵同时代的“山阳才人”瞿佑,写出了笔记小说《剪灯新
话》。全书共20篇,其中数篇被后人改编成多种体裁的文艺作品。《剪灯新话》继承了唐人传奇的传统,
发展了志怪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创作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再后来吴承恩《西游记》、刘鹗《老残游
记》都是从这里发源的。(为行文的方便,本文中的淮安即为今天的淮安市楚州区)
希望淮安王氏家族联系知道王道生下落的人与本文作者联系, info@zhc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