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高安 @ 2002-11-13
赶考情结·忧患意识·与时俱进
王高安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郝铁川教授在十六大召开后的第五天在《解放日报》发表《自信、忧患、亲
和、创新》一文,在举国上下欢庆盛世盛会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及时地提出了“忧患”问题。这是对江泽
民同志十六大报告在总结五年巨大成就的同时指出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还必须与时俱进的深入学习的结果。读史使人明智。“事当极盛之地,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
能觉,及其既著,积重而不可返”。越是处于盛世,越需要居安思危。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
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我认为必须经常学习三本书:《甲申三百年祭》、《落日的辉煌》和
《苏共亡党十年祭》,建立赶考情结、增强忧患意识,确保与时俱进、永不停顿。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部忧盛危明之作,是郭沫若1944年3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的著名史论
著作。文中叙述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入北京推翻明朝以后,若干首领腐化并发生宗派斗争,以致
陷于失败的过程。它的最可贵的价值在于作者以清醒的头脑和革命的责任心,将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提到
了即将开始的一个新时代的面前。英雄所见略同,熟读经史、雄才大略,时刻关心着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
的毛泽东,对于这一震撼千古的历史悲剧,自然也难以忘怀。同年四月,他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说:“近
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时隔5年,
1949年3月,党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迁往北平西郊的香山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
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心有灵犀,接过话题:“我们都应该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意味
深长地回答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我们希望都考个好成绩。”这便是有名的“赶考情
结”。一年春天,江泽民主席到二炮机关考察,路旁一座李自成雕像引起了他的注意。在会见二炮师以上领
导时,江主席语重心长地说:看到李自成像,我想起了《甲申三百年祭》。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懂得历
史,就可以以史为鉴,不至于重蹈覆辙。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一次号召党的高中级干
部重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大家以李自成的失败为鉴,立党为公,为政清廉,与群众保持血
肉联系。
历史惊人地相似。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令入城仅43天的大顺政权土崩瓦解,缘此而统治中原260多年的
大清王朝尽管也有长达130多年的“康乾盛世”,但最终没能逃脱类似的命运,其教训更是深刻。当时,中
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三代帝王英明有为,但都没有跳出“天朝大国”的光环,既看不
到自己的弱点和隐藏的危险,又无视世界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惊人的麻木与极度的愚昧,结果与世界范围
内广泛兴起的产业革命擦肩而过,最终埋下了丧权辱国的祸根。马克思在考察中国这段历史后称之为“奇异
的悲歌”,并指出:“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
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江泽民同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夜郎自大,闭关
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病根,并告诫我们:“这个历史的教训刻骨铭心啊!”。《落日的辉
煌》就是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而认真考察、探究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以图佐证“落后就要挨
打”真理,要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本好书。
中国如此,国际上也不是无例可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无疑是国际共运的重大挫折,引起了全世
界人民、特别是共产党人的深沉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剧变?尤其是拥有15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具有70
多年的执政经验、掌握了世界上第二个超级大国的苏共为什么会一朝崩溃、苏联会一朝瓦解?经济学家、
苏东问题专家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一书中指出,十余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了种种答案:或
认为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停滞和落后,因而亡党;或认为推行错误的改
革路线,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因而亡党;或认为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等等。但
有一点人们谈得比较少——“这就是苏联共产党不仅是被美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所搞垮,也是被它一直宣称代
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归集到一句话,就是
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总结出若干条,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共产党自己搞垮了自己,苏共党内思想僵化,跟不
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背离广大人民的意愿。结果是没有外来势力的一枪一弹,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红旗落
地。
有首歌唱道:“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欣逢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绝对是件大好事;但决不可
因此而陶醉于歌舞升平,忽视了盛世亦有隐忧。无论是大顺政权为异族所灭、大清王朝之丧权辱国,还是
苏共的亡党亡国,尽管从表面看,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归根结底,其中最重要的都是腐化堕落、思想僵
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背离广大人民的意愿,最终自己搞垮了自己。早在我们党取得全国胜利之
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就曾向毛泽东提出过如何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问题。
赶考情结、忧患意识,说到底都是要求我们共产党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作坐标,以革命现实
主义的品格,清醒而理性地看到,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
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一些
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和隐忧,并且
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学习时报》总编辑徐维新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总
书记提出‘三个代表’是建立在一种很深切的历史忧患意识之上的。”只有常怀赶考情结、忧患意识,把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场新的考试,团结一致、继往开来,全面完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的崭新答卷,才能充分显示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充分显示我们党长远的历史眼光和高深的战略
眼光,也才能跳出“周期律”,无往而不胜,永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00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