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2-11-13
菊 香 十 里
浦玉生
洋马菊花现在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我曾三次去过洋马,第一次是1998年,是带着农业产业化的调研
任务去的,回来后写了一篇《市场+农户:洋马中药材产业化的实践考察》,发表于《中国医药报》头版
头条,当年被评为该报征文大赛奖,并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前年去过一次那时正是菊花盛开时节,
当时很想写一点轻松的文字,但仿佛是没有进入“角色”,除了写了当天的日记,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此次与县处级干部进修班的学员一起又一次走进洋马,自己好像进入了“角色”,看来非写点东西不行了。
洋马镇历史上曾是荒滩,因有马群在此放牧,故称养马场。清朝乾隆年间,该地有一个吉氏考中秀才,骑
一匹高头大马回乡,从此人们称此地为洋马港。民国初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兴办实业,迁启东、海门等地移
民来此一带开垦植棉、种稻。直到1965年,他们试种红花、鸡冠花等少数品种的中药材成功后,正式拓展
中药材的生产,如今已形成菊花、丹参、白术、黄芪、薏仁、杜种等10多个主导产品,据资料介绍其中菊
花、丹参种植规模为全国之最,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洋马镇因此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授
予“中国药材之乡”的称号。
正是天高气爽的秋天,一望无际丰收的原野。当大客车行驶到洋马镇周边地区,我们已经看到零零星
星的菊花,长在大田里、河沟边、农户的家前屋后,洋马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开始起到带动和辐射效应,周
围乡镇也效而仿之,这遥相呼应的黄、白二色菊花,为秋天的田野增添了一份耀眼。
进入洋马镇的样品陈列室,我才感到田野上长着的那么多的植物都可以入药,如家里养的吊兰也成了
中药材标本,至于鸡冠花是补血的,望江南草籽能降血压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洋马镇的领导又带领我们进入钱伟长题词的“菊香十里”牌楼,那真是花的海洋,那白的菊花洁白,甚
是纯洁,那黄的菊花金黄,俨然是金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农民带来了增收,仅此一项能为每户农
民带来4000元的年纯收入。
汽车在乡间的大道上行驶,走马观花,清香扑鼻。最后,导游将我们带到了“百药园”,现在的洋马菊
花也成了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到这里你不仅可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还可以增长知识,增强智慧。专家
型导游介绍,这儿是清热解毒区,这是滋阴壮阳区,这是中调和胃区,这是疏风解表区,长短、高矮、大
小不一样的各种中药材植物,令人大开眼界,百药园有100多种中草药植物,“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
毒”也不过如此。
在洋马走马看花,使我想起在洛阳赏牡丹,那看的是姚黄魏紫,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如果用一个词
语来概括,这就是:富贵。在便仓我也看过枯枝牡丹,“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如果同样用两个字
来概括,这就是:奇绝。今天看到遍野的黄白二菊,除了黄就是白,似乎看上去那黄白菊花,不如公园里
的观赏菊好看。我问专家型导游观赏菊有药用价值吗,他回答说也有一点,但功效远远不如这黄白二色的
小菊花。从审美的角度来概括洋马菊花,我想这两个字应该是:食用。好客的洋马人为你泡一杯菊花茶,
连同一只密封的茶杯都送给你了。我甚感不妥,哪有到人家喝一杯茶,就将杯子带走的,这似乎有点像朱
时茂、陈佩思演的小品一样滑稽,在饭店里吃大碗面看到没有管,陈佩思就将一只大碗夹在掖下带走了。
哦,“洋马菊花香飘四海”,这是一只特制的广告杯,同行的一位局长说,你将广告杯带着至少有五六个人
看到这个广告,这是洋马人的精明。其实洋马人品牌宣传意识还在于,多年前他们的中药材信息就上了互
联网,日本人就是从网上最初了解到在黄海之滨的射阳县还有一个汉方最大的菊花种植基地,后来就有了
一年一度的洋马菊花节,洋马的产品飘洋过海,到了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你细细地品偿,慢慢地回
味,洋马菊花茶不仅清新宜人,而且还色香味形俱佳。那茶杯里有三五朵黄白小菊花,十几个红枸杞,圆
润、清补自在其中,秀色可餐嘛,你会感到不虚此行。
食用,与“实用”、“适用”谐音,并意义同在。此时我觉得这“实用”就是洋马的精神,这“适用”就是
洋马的灵魂,没有食用或药用价值就没有洋马。比起那些好看的观赏菊们,不论你是瀑布式、蟹爪式,再
好看也比不上洋马的黄白小菊花,更赶不上那菊香十里的勃勃气势。
20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