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辑 @ 2002-11-14
峻青散文新作(浦玉生辑)
狼山铭
难忘的索溪峪
登蓬莱阁
狼山铭 ( 峻青 )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那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铭》中的第一句就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话,对于狼山来说,是十分恰当的。
狼山,实在是不大,它不过一百多米高,这样的一座小山,如果是在多山的地方,那根本就算不上什
么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岗罢了;然而,在南通,这狼山却是如此大名鼎鼎,遐迩皆知。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以前,我对此一直困惑不解。直至最近到过狼山之后,才恍然有所领悟。
原来,这狼山,又名紫琅山,它虽然只有一百多米高,但是因为它座落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
平原之上,耸立在平展展一望无垠的滚滚长江之滨,所以就显得特别突兀高大,尤其是这山势陡峭,拔地
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所以就更加显得雄伟峻峭,气势非凡。
可这还只是从远处望去,如果你到了山上,特别是当你站在山巅之上,纵目四眺时,那气势就更加非
凡了。这时,你会仿佛觉得,你不是站在一座百多米的小山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俯视万里。苍茫天
际的江海平原,从你的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一泻万里的滚滚长江,象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
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气吞三吴,势括
八荒,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到此地,要情不自禁地发出这
样的赞叹:
遨游半是江湖里 始觉今朝眼界开
而萃景楼前那两根石柱上的楹联,更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这壮丽的情景: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真的呢,站在这狼山之上,仰观天宇之大,俯视江海之壮观,人的胸怀,顿觉无限宽广,兴奋异常,
真的禁不住要仰天长啸,引吭高歌呢。
这样的去处,怎么不令人神往?这样的山,又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然而,狼山之所以有名,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形胜,而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它的仙迹。“有仙则名”嘛!
这仙,不是别的,而是那铭刻和埋葬在这山上的那些中华民族历史上名声显赫的杰出人物。
谁呢?
首先要说的是那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他的墓,就葬在狼山脚下。
这位唐初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公元六八五年,随扬州刺史徐敬业在广陵起兵,反对武则天,曾经写
过一篇气壮山河的《讨武曌檄》。
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逃亡吴越,下落不明。前些年,有一次我在杭州的灵隐寺游览,听到一位老者
告诉我说,骆宾王曾经埋名隐姓,在灵隐寺里当过和尚。韬光寺内,还有他亲手题写的对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而他的墓葬发现在南通,则是明朝正统九年。先是一位农民在南通城东北的黄泥口掘出了他的墓碑,
后来到清乾隆年间,闽人刘南庐把它移葬在狼山南麓。
据说,唐代的时候,这南通一带,还是边陲海角的荒僻之地,也是一个扬帆出海的好地方。骆宾王亡
命于此,大概就是因为此地既利于隐蔽,又可于危急时出海远航吧。
这骆宾王墓,建造得倒也平常,但是那墓两旁的石柱上,后人为他题刻的一幅楹联,却甚是确切:
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 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
是嘛,这墓虽是如此简陋,只不过是一抔黄土,数点苍苔,但是,他那大气磅礴、震惊海内的檄文,
却千秋万代,永放光辉。
如今,那些游览狼山的人们,当他们来到这骆宾王墓前时,怎能不满怀敬佩之情,吟诵起他那脍炙人
口的檄文中一些激动人心的佳句:
……南连北越,北尽山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他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
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
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还有,那: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何等雄壮的气魄,何等光辉的文采!
我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能有如此光辉星斗的名篇佳作而骄傲和自豪。
试问:这样的文章,能够千秋万代,青史永传;而埋葬着这文章的作者骆宾王的狼山,又怎能不四海
扬名,八方神驰呢?
然而,使狼山驰名的,又岂止是骆宾王墓,而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同样令人景仰。
听说,这法乳堂,原来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大圣菩萨。十年浩劫中,殿堂遭到了破坏,一九八二年
重修。原想塑造十八罗汉,后来有人建议说,中国历代都有一些高僧,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过重
大的贡献,何不选出十八位高僧,画于壁间。于是,中国佛教协会就从九十几位著名高僧中,选了十八
位。由南通籍的著名画家范曾,画成了高达两米多的巨幅画像烧在白瓷砖上,立于大殿的两壁。这十八位
高僧,从汉朝汉文帝时的安世高一直到现代——一九四二年逝世的弘一法师。其中,有五次东渡日本为中日
文化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鉴真和尚;有万里孤征,屡历艰危,远去中印度,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经
历百余国,带回了梵文经典六百多部,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的著名的佛教大译师玄奘;有写过不少爱国诗
篇、号称“八指头陀”的著名爱国诗僧敬安;有学识渊博、著作丰富、为研究中国佛教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的道宣;有游历三十余国写出《佛国记》,研究古代斯里兰卡等国历史和中外交通的东晋高僧法显;有通
晓天文,在观测恒星位置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写出《大日经疏》的唐代高僧一行;有擅长书画、篆刻,工
诗词,通音律,为中国现代文学、美术、音乐的教育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弘一法师。……所有这一些,都
对我国文化事业有着重要建树。如今,他们的壁画像陈列在法乳堂内,不止是引起人们的崇敬,而且给予
人们极大的艺术欣赏。因为这画像,画得实在是太好了,听说范曾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画成的。他使用了
中国画传统的线描手法,工笔与写意结合,笔力雄健古朴,线条明朗遒劲,既有金石之气,又有云蒸泼
墨。人物表情丰富,神态万千,气韵飞扬,栩栩如生,的确是十分可贵的艺术作品。
记得一九八三年五月,丁玲、陈明、文怀沙等同志应邀赴南通参加法乳堂十八高僧壁画落成开幕典礼
后来到上海,曾经对我大为称赞这壁画。如今,亲自目睹,果然是名不虚传。我想,也许若干年后,这画
像就会和那敦煌壁画,龙门石刻,同样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
如果说这些古代的高僧名士、文物墓葬,能使紫琅生色的话,那么,近代的革命先驱,进步的教育家、实
业家就更令狼山扬名了。
到过狼山的人,谁能不为白雅雨烈士的壮烈事迹所感动,又谁能不对张謇的开创精神深深敬佩呢?
白雅雨烈士是南通人,著名学者,中国地学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老师。辛亥革命时,他领导
了滦州起义,曾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一九一二年起义失败被俘,慷慨就义。他临刑时昂首怒目,拒不下
跪,敌人残暴地砍断了他的双腿,壮烈牺牲,时年四十四岁。他的遗体,就埋葬在狼山大观台下,那儿高
高地竖立着“白雅雨烈士之墓”的墓碑,他在狱中写下的一首绝命诗,则刻在这墓碑前面的白石之上: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
间,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有谁读了这正气浩然的绝命诗,能不心潮澎湃,感动万分呢!
我就亲眼看到: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拥挤在白雅雨烈士的墓前,在抄写这首绝命诗。当然,
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而今天我还把它全文抄录在这篇文章里面,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学习我们革命先驱的崇
高品质,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狼山。
狼山脚下不远处,有一处林森葱茏、秀丽雅静的园林,名叫啬园。这是张謇的住处,也是他的葬身之
地。到过狼山的人,总少不了要来欣赏这儿优美的风光,凭吊张謇的坟墓。
张謇的鼎鼎大名,总是和南通狼山联系在一起的。提起张謇,谁不知道他是现代中国名闻遐迩的实业
家、教育家!他曾任孙中山先生的实业部长。他满怀救国救民的热血心肠,以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致力
于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以及中国的民族工业。
人们告诉我,张謇本来是一个穷儒,出身于农民家庭,由于他属于冷籍,因此他不得不借别人冒籍入
考。他很早就怀有忧国忧民之心,救国救民之志。不惜冒籍布衣进考,也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贫弱面貌。但
是,黑暗腐败的官场,却使他大为失望。他曾因反对李鸿章的卖国而上书弹劾,也曾因不满袁世凯的称帝
而愤然离去。他既绝望于官府,则转寄希望于乡里。于是他决心回到南通,想依靠乡亲们,先把自己的家
乡建设好,使它富裕起来,然后再进而使全省全国都富强起来。他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首先在南通
创办了师范学校,培育教师人材,这是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又创办了伶工学校,聘请了欧阳予倩当校
长,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学校。他还创办了刺绣学校、警察学校、测量学校等等。复旦大学、同济大
学、淮安师范、金陵中学等也都是在他的襄助支持之下办起来的。办教育,必须有钱,因此,他首先办起
了工厂,并提出了“父实业,母教育”的名言。他办了大生纱厂、铁冶厂、油脂厂、面粉厂、发电厂等一、
二十个工厂,形成了大生系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的工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謇不止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实业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为国为民热血心肠的爱国之士。他一心
一意想着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面貌,为此,他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他曾表示过:即使家破财尽,学校也
万万不能停办。
据说,最后他办的实业是失败了。这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他的战线太长,办校过多,用钱过多,再加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的大量侵入,挤垮了民族工业。但是尽管如此,他却仍然不失为一个失败的英
雄。毛主席曾经说过:说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三个人不能忘记。其中之一就是张謇。
直到他的事业失败以后,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还千方百计地办学校,办残废院、老人院、盲
人院、育婴堂等慈善事业。没有钱,他就亲自上街卖字筹集资金。
人们是多情的。对于那些为他们做过好事的人,他们会永远铭记在心。一九二六年张謇去世后,人们
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在狼山脚下的啬园之内,并在他的墓前树立起一座铜像,可是,在那“史无
前例”、“打倒一切”的疯狂年代,这张謇墓竟被掘开,铜像也被砸毁。
现在,张謇墓又被重新修好,铜像也已在佛山重新铸成,不久即可运来南通安放在啬园,供人瞻仰
了。
被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了它原来的面目。不管是张謇也好,白雅雨也好,骆宾王也好,十八高僧
也好,这一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曾经有过杰出贡献的人,不管是他们的墓葬怎样简陋,也不管是
历史风云怎样变幻,他们的名字,是永远也不会从们的心过分中抹掉的。他们过去曾为紫琅生色,今后仍
将为狼山增辉。
然而,更值得我们提起的是今天。
是的,今天,这使得狼山生辉扬名的,不止是那些早已长眠在这紫琅山上的“仙人”们,而更重要的却
是那些活跃在南通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的“仙人”们。
这“仙人”,不是别的,就是那些富有开拓精神的改革家,实干家,胸怀大志的闯将,八十年代的风流
人物。
这些仙人们,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八个、二十个,而是成千上万个。他们的功绩,不止是写出
一篇两篇文章,创办一个两个工厂,而是在整个江海平原这片沃土上,开一代改革之先风,画出千载辉煌
之画图。尤其是在国务院决定将南通划为沿海十四个经济开放城市之一以后,他们更是大显身手,大展宏
图,做出了并正将做出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壮举。
他们有胆识,有魄力,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开前人之所未干的事。比如说,此次我和全国几十位作
家应邀前来南通参加春江笔会,就是南通市十家公司的企业家们出面举办的。这,就是一个创举。从前,
谁听到过公司办笔会,谁看过企业家们和文学家们携手共事?
几天来,我和这些企业家们一起开会座谈,参观访问。我高兴地发现,他们都是一些平常的人,却又
有着不平常的胸怀、眼力和气魄。他们当中有的是已经离休了的企业干部,而更多的是朝气蓬勃的年轻
人。他们在为南通的改革和建设而日夜操劳,勤奋不止。
从他们那里,我高兴地听到:以轻纺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的南通,今后将要逐步地向以电子工业为导航
的新兴工业迈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要逐步地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预计,到一九九O年,南通
市区新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百分之五点六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以上。而狼山脚下的南通港,在
一九九O年以前,将有十万吨级海轮泊位,十四个长江中转泊位和一个江心过驳储运基地相继建成。
城市面貌也将要发生巨大变化。现在,江海经济发展公司,已与港商签订了一项合同,准备合资开发
青年路一条街。不久以后,这条临江大路上,将要出现一幢幢设备豪华的高级宾馆、酒楼,文化娱乐设施
以及现代化的舒适漂亮的住宅。
到那时,狼山又将是个什么样子,那是不难想象的。
昨天,我和这企业家们一起参观了港口码头,浏览了啬园,登上了狼山。我们站在萃景楼前,支云塔
下,临风纵目,凭栏远眺。仰望云天万里,苍茫无垠;俯视大江东去,沧海横流。我的胸怀感到无此的宽
广敞亮,兴奋舒畅,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南通和狼山的现在和未来,想到了眼前的这一些建设新生活的人
们,也想到了骆宾王、十八高僧、白雅雨和张謇。我想,如果说,过去狼山是因为有这些过去的“仙人”们
而生色扬名的话,那么,现在一定会由于更多的新时代的“仙人”们的涌现和成+就,而更加生色增辉,名
扬千里!
想到这里,我不由又想起了骆宾王的檄文中的最后一句: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我要响亮地回答:
请看今日之域中,定是改革者的天下!
如此说来,百米狼山,何小之有?
万代伟业,岂不壮哉!
难忘的索溪峪
峻青
在渤海之滨的大连,我收到了你那寄自遥远的岳麓山下的来信。看着这信,我忘记了是在这水天一色
碧波万顷的北国海滨,却仿佛又置身于那青峰如林绿树似海的索溪峪风景区中了。那满目碧色,那满耳蝉
声,那潺潺的溪水,那习习的凉风……
啊,我的心,又像喝了醇浓的佳酿似的,有些醺醺欲醉了。 怎么能不陶醉呢?这样优美的风光,这
样
罕见的景色,这样热情的主人! 可是,抱歉得很,虽然心都陶醉了,而文章却至今没有寄出来,以致使你
不得不从那遥远的数千里之外的长沙,信使迢迢地来函催索了。
人们常常在美的事物面前,有自惭形秽的觉。面对着索溪浴的优美的风光,我也深深的感到自惭笔拙
了。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来描绘和形容它的美丽,我只觉文字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是微弱得多么可怜
啊! 记得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比喻都是鳖脚的。这话非常确切。简直没有一个比喻对于索溪峪
是恰如其分的。人们不是常常用“风景如画”来比喻那风景的美丽吗?可是,依我看,任凭怎样美的画,也
没有索溪峪美,任凭怎样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索溪峪的丰姿神采。
我也曾借肋于照相机。可是,尽管我用的是最现代的高级照相机的最好的彩色胶卷,但是拍出来的照
片,都依然缺少索溪峪的那种雄伟壮阔的气魄,清新秀丽的神韵。 不是吗?在去索溪峪之前,我也曾看到
过一些拍摄索溪浴的照片和描绘索溪峪的文章,我承认这些照片、这些文章大都拍得很好,写得很精彩,
不乏佳作,甚至堪称精品;可是,及至我到了索溪峪,亲眼看到了那里的风光了时,却深深地感到那些照
片和文章,都黯然失色,无法比拟了。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我至今还没有写出一篇描绘索溪浴的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因我深知我这支笨拙的笔,是同样无法把这优美绝伦的景色描绘出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不,绝对不
可能。
但,尽管文章至今没有寄出来,而索溪峪的景色,却时常萦回于我的记记之中。在攀登那巍峨的雄伟
的长白山时,我想起过它;在穿越那关东山的茫茫林海时,我想起过它;在大连棒棰岛海滨浴场游泳,望
着那水天一碧浩瀚无边的大海时,我想起过之它。在二道白河的深夜里,与同行的朋友们,天南海北地聊
天时,我想起过它,并且一再地带着自豪的神气向同行们讲叙过它,夸耀过它。以致使得朋友们开玩笑地
说我是“迷上索溪峪了,总是忘不了索溪峪”。
是的,怎么能不着迷呢?又怎么能够忘记它呢?
尤其是那十里画廊。 啊,画廊,这名字实在是好,真不愧画廊。沿着那流水潺潺弯弯曲曲的山溪向上
走去, 你会惊讶地看到,一路上,两边青峰高耸,绿树如云。人走在这两夹峙的山谷中,就像走在一条幽
深的小胡同里似的。仰头向上望去,上面是一线蓝天,两边是无数青峰。这青峰,一座座拔地而起,直插
云霄,千姿万态,美好绝伦。它们是那么多,一 座挨着一座,一座有一座的特点,一座有座的姿态。它们
有的像身背草篓的采药的老人,有的像手捧鲜花的妙龄少女,有的像摩天大楼 ,有的像中世纪城堡,有的
双峰插云,像两根尖尖的竹笋 ,有的一柱独峙,像一支长长的火箭……好看极了。我实在惊讶,天公究竟用
什么神奇的力量,给大自然造出如此变化无穷美妙绝伦的景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每一座青峰,都是
一幅绝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十里画廊的两边,就是这无数的画,无数的诗。它们纷纷地排列在你的
面前,张着那绿色的臂膀,在向你拥抱,向你微笑,向你絮絮低语。啊,朋友,置身于如此优美的环境
中,你怎能不着迷,不陶醉呢?
热情而谦逊的主人一再要我们为两旁的这些山峰起名字,因为这还是一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瑰宝。
过去很少有人来过,那高耸与原始森林之上的一座座千姿万态的青峰,还未有自己的名字。可是,这命名
也实在太难了,我在前面引述过: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这山峰是那么美丽多姿,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望
去,就有着不同的形状,哪里能找得出恰当的名字来呢?弄不好,还会贬低甚至丑化和歪曲了它们。比如
有的山峰,有人叫它什么“猪八戒背媳妇”,什么“娇女气母”,什么“猫戏鸡”,什么“狗跳岩”等等,不
是俗不可耐,就是牵强附会,不但表现不出它们的特征,形容不出它们的神奇,反而贬低了甚至丑化了它
们,实在是大煞风景。这样的名字,还不如没有的好。说来也难,大自然的美,是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名词
比喻得恰当的。更何况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还不如让人们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自由
地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的好。
当然,我并不反对一切命名。好的命名,不但需要,而且能增加景物的魅力和人的审美趣味。三峡的
神女峰即是如此。我只是觉得这儿的山峰太美了。你简直无法形容它,比喻它。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我
们同行中一二十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为这些山峰留下个什么名字。因为谁都不愿也不敢不揣浅陋去往这
美好绝伦的山峰上涂鸦。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山峰实在是太多了,它不像别处的山,只有寥寥
的几个山峰。就说黄山吧,顶多也不过"七十二峰"(那还是夸大了的说法),而这儿,却有着几千座山
峰。它简直就像树林似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形成了一片苍苍茫茫浩瀚辽阔的峰海。在这数不胜数的
众多山峰面前,谁能想出那多恰如其分的名字,又谁能够记得住这多如繁星的名字呢?
山峰的众多,山峰的奇特,山峰的苍翠,山峰的秀丽,是索溪峪一带风光的最显著特色之一。这十里
画廊,可以说是比较集中地把这些特色表现出来了。那真像一道长长的画廊,人走在这画廊中,看着那两
边的景色,真有置身于画中之感。仿佛自已也变成了这画中的一点,和这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
然而,这十里画廊还只不过是索溪峪的众多的风景点当中的一个而已,另外的一些地方,也各有各的
特点,各有各的妙处。就拿瑶池来说吧,那又是另一番迷人的景象。这瑶池,又名天池,不在山谷之中,
而是在高高的山峰之上。这山峰,非常的高,非常的险峻,人要沿着悬崖陡壁向上攀登上几百级石级,到
达峰顶之后才会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出一片别有洞天的奇妙景色。但见在那万峰耸立的群山环抱中间,一
泓碧绿的湖水,荡漾其中。湖面上,水平如镜,微波不兴。上面的蓝天白云,四周的青山绿水,都倒映在
湖面之上,美极了。这又是一幅绝妙的画,而且,这湖水,既非一望无边,也非一览无遗;而是随着那重
重叠叠的山峰,向前弯弯曲曲地延伸开去。峰随水转,水随峰绕,一直延伸到万山丛中,群峰深处。它就
像一首优美含蓄的诗,在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的同时,并把人的想象引进到一个朦胧、神秘、深远、迷
人的境界中去。啊,这时,我真想荡一叶扁舟,劈开那万道绿波,顺着千回万转的青峰,向万山深处游
去,一穷那洞天的奥秘,瑶池的底蕴。我更想化一只白鹤,展翅于蓝天碧水之间,青峰绿树之上,尽情地
领略这九霄云外的湖光,八百里的山色。
啊,朋友,你说,这般景色,怎不令人着迷,又怎能使人忘怀呢?
生活和工作在这仙境般美丽的索溪浴的人们有福了,而有幸能到此一游的人们,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
大幸福呢? 我永远不会忘记:有一天,县里的几位负责同志陪我们上山游览了一天,回来时,大家都疲乏
了,吃过晚饭后不久,我就上床休息了。睡到半夜,我突然醒了过来,听到外面有说话的声音,我从窗户
上向外望去,月光下,我看到县里的几位负责同志还在屋外的空地上,议论着如何建设索溪峪的计划。我
仔细听了听,他们计划着要在十里画廊的下游,动工修一道水闸 ,把那沿着水十里画廊流动着的小溪水位
抬高,使它能够行船,这样就可乘着船,划着桨,沿着山溪,欣赏那两边画廊的景色。他们还计划着,在
瑶池中,也增添一些船只,使得游客能在池中划船游览。还要在瑶池两边的山上,建筑一些亭台楼阁等民
族形式的建筑物,来点缀风景……他们说得那么热烈,那么起劲,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忘记了夜已深沉。他
们心中想的,全是如何把这一“养在深闺为末识”的风景胜地装扮得更加美丽,如何让国内外更多的游客来
分享这索溪峪的优美景色 。
啊,这又是何等广阔的胸怀,何等优美的心灵啊?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如果你认为它多少还有点意
思的话,那就把它作为一篇散文发表吧,这也算了却了一笔文债。不,这债,我还是没有还清的。因为,
我深知我的这篇拙文,远远地没有写出索溪峪的风姿和神采,充其量,只不过是抒发了我对索溪峪的怀念
之情罢了。可是有什么法子呢,还是我在前面讲过的那句话:在如此优美的风光面前,我只有自惭笔拙,
自恨无能了.
登蓬莱阁
峻青
壬戌之年,仲秋八月,我来到了渤海之滨的蓬莱县,登临蓬莱阁。
说来惭愧,身为胶东人,我的家乡海阳县,与蓬莱近在咫尺我却竟然没有到过这大名鼎鼎的蓬莱阁。
难怪今儿个这里的主人对此有些惊讶了。
确是名不虚传,蓬莱阁不止是以山海之势,建筑之雄而名闻遐迩,更以那绮丽雄伟的的带有一种虚幻
缥缈的神秘色彩,而给人以仿佛是身临仙境之感。
是的,蓬莱这座风光优美的登州古城,千余年来,就一直有仙境的美名。蓬莱二字,自古就和神话联
系在一起,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就是方丈、瀛洲、和蓬莱。据说,秦始皇东巡,就曾到这儿来
寻求过长生不老之药。以后,汉武帝又接踵而来,寻仙觅宝。
他们当然是空手而回,但是,这仙境的美名,却一直久传不衰。
记得童年在学校读《幼学琼林》时,就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蓬莱弱水三千里,非飞仙不可渡。……
教师在讲解时,还加以发挥说:
“那三千里弱水,连鸡毛都要沉底,船舶就更是浮载不起,所以只有神仙才能飞渡。”
也曾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有两句:
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富于幻想的童心,每每随着这些优美的神话传说,去神游那蓬莱仙境,飞渡那弱水三千。
如今,当亲眼看这山、这海、这阁的时候,那虚幻神秘的色彩,仍不稍衰。
我站在这蓬莱阁上,向北眺望,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这一天,天气半晴半阴,当云开日出时,可
以看到长山列岛中的一群岛屿,象一颗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碧蓝的大海之中;而当海上飘浮着一片白的
云雾时,那些岛屿就在这云雾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时候,蓬莱阁也裹在那白的云雾之中,时隐时现
迷离缥缈。一阵风过处,这阁显出了它雄伟的姿态,□飞高翘,朱栋流云,象要凌空飞去的样了;一阵烟
涌来,这阁就隐没在烟雾之中,影影卓卓的,现出一片朦朦胧胧的影子,这就更增加了虚幻缥缈的感觉,
神秘荡摇的色彩。在这种时刻,这岛,这阁,这山,这海,每每使人想起了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在蓬莱,被称为“神仙现市”,是蓬莱有名的八大景之一。而蓬莱之被称为仙境,和这儿的
海市蜃楼有很大关系。
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这儿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常有海市出现。这出现的方向,是在蓬莱阁北面
的大海之中。当海市出现时,只见北面海天相连之处,原先浮在海上的岛屿消失不见了,海面上突然出现
一片从未见过的景致,有时是奇峰突兀,山峦相绵;有时是古木参天,荒村野寺。有时是劈面出现一座城
市,城市中楼房林立,街道纵横,车马行人,熙熙攘攘……
这种虚幻的奇景,风靡了多少游人。多少人慕名而来,希望能有幸一睹为快。今天,我也是不住地眺
望北面的大海,希望能看到这一奇景。可是,它却始终没有出现。这种机缘,实在是太难得了。
人们告诉我:有一个电影厂的摄影师,为了拍摄海市,每天拿着摄影机,到蓬莱阁上去等待,他等了
好几个月,海市一直没有出现。后来,他等得不耐烦了,准备回厂了,还在他忙于整理行装时,海市突然
出现了。当他闻知后,拿着摄影机跑去时,海市已经消失了。他连连地跺着脚,悔恨不迭。
据说,直到现在,还没有那个电影厂拍摄下海市的奇景。原因就是它出现得得太突然,而又消失得太
快。但也有例外,文化局张局长告诉我: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下午出现的一次海市,竟延续了四十分钟之
久,为历史上所少见。那一天,天气晴朗,远处的海面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薄雾。两点四十分,对面庙
岛南侧的海面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两个小岛,十分钟后,这小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岛上的山峰、树木
道路,还有掩映在树木丛中的楼阁以及行人、车辆,都清晰可辨。这一天,在蓬莱阁上游览的五百多人,
都看到了这个奇观。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一天的游客们有福了。
最有趣的还是我们的那位苏东坡老先生。
他在宋神宗元年(公元1805年),从黄州调至蓬莱,只干了五天登州知府,就又奉调进京。他听说
这儿常有海市,就渴望一睹为快。可这时已是冬天,早过了出现海市的季节,于是,这老先生心血来潮,
竟然仿效韩愈游南岳遇雨而祈神开云的故事,裨求海神,赐他海市一观。这当然是白费心机,可他居然以
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写出一首《登州海市》的诗。诗云:
东方云海空复空, 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 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 敢以耳目烦神工。
寒岁水冷天地闭, 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 异事惊倒百岁翁。
这首诗,前面还有个小序:
予闰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天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褥
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说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其实,苏东坡并未真地看到过海市,他对海市的描绘,只不过是人们的传
说和自己的想象罢了。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许多传说和神话不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产物吗?
还有一种更浪漫的说法是:这海市,是从大蛤蜊精嘴里喷出的气化成的。所以苏东坡的诗中,就有
着“岂有贝阙藏珠宫”之句。但这种传说,也和蓬莱这个得天独厚的海域中盛产种种珍贵的贝类海味有关。
在庙岛以北的海面上,有一个地方叫珍珠门。由于海流及地形的关系。珍珠门以内,产生许多别处罕见的
珍贵海味,比如海参,这儿的海参是海参中最好的品种——刺参。鲍鱼,这儿的鲍鱼也是别处所没有的紫
鲍。还有一种制造干贝的美味——扇贝。这儿的扇贝特别多,特别大,特别美丽,那扇子形贝壳上,布了红
玛瑙似的条形花纹,贝壳张开,露出了白玉般的肉柱。所以人们说它能吐气成云,幻为海市。这些罕见的
珍品,只须在珍珠门以内生长,而珍珠门外,却很难看到。这样,珍珠门也就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了。
八仙过海的神话,也产生在这里。
在蓬莱阁上,一位名叫柳妍的年青姑娘——蓬莱文管所的讲解员,把这个神话传说,讲得有声有色。她
说:
“……我们都听说过八仙醉酒的故事。传说,他们就是在这蓬莱阁上喝醉了酒过海的。他们为了显示自
己的神通,就不乘船,而凭着各自的宝物漂洋过海。蓝采和手里擎着一只花篮,他是八仙中年龄最小的一
个,当时才十五岁;汉钟离的宝物是蒲扇,他躺在这蒲扇上,凌波破浪;韩湘子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侄
子,他的宝物是一只洞箫,他把洞箫一吹就随着那悦耳的乐声飞过了海洋;吕洞宾是八仙中的头头,他的
宝物是宝剑;何仙姑是八人中唯一的女性,她手里擎的是一枝荷花;铁拐李的宝器是个葫芦;曹国舅的宝
物是云板;张果老的宝器是渔鼓,这怪老头儿,喜欢倒骑毛驴,日行万里。据说,河北的赵州桥上,还有
他骑驴留下的脚印呢。好,他们就这样各自拿着自己的宝器,破浪出海了。有个成语叫;‘八仙过海,各显
神通’,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其实呢,这八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仙,而是八名囚犯。古时候,这蓬莱对
面的庙岛,名叫沙门岛,是专流放囚犯的地方,有些古典小说和戏曲中说‘发配沙门岛’,就是这个庙岛。
有一次,沙门岛上有几个囚犯,趁着黑夜,抱着门板、葫芦等物件,漂过大海,逃走到了蓬莱,于是,人
们就把他们说成是神仙,越传越神。从此就产生了八仙过海的神话。”
越狱的囚犯,演绎成了神通广大的神仙,这是人们对于这些反抗封建官府的囚犯们的同情,也是对他
们的勇敢行动和冒险精神的赞赏。这想象力,是够丰富的了,也够浪漫了。据说,有一家电影厂,还在蓬
莱拍摄过关于“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片呢。
这一些,恐怕都是蓬莱被称为仙景的原因吧。
但是,我觉得:来到蓬莱阁上,除去使人感到它的风光优美和神秘色彩之外,最明显的,还是那一股
强烈的火辣辣的爱国激情,直在人们的心头汹涌。
正是这优美的风光,大好的河山,使人感到祖国的可爱,而这儿的历史、人物,和它的地理环境,就
更加激发着人们的爱国热情。那雄伟的水城和抗倭名将戚继光一门忠勇的事迹,正是这蓬莱阁的另一光
辉,也是它的骄傲。
这水城建筑在丹崖山下,蓬莱阁东侧,这个雄伟的军事设施,它的前身,是北宋庆历二年(公元
1042)建置的刀鱼寨,是为了巡守海防而建的。明时倭寇猖獗,不时从海上登陆骚扰。于是,明洪武九年
(公元1376年)在这儿设立登州卫,垒土筑墙,名“备倭城”,以后又几次修建,使得它更加雄伟坚固,结
构巧妙。它周长约三华里,那坚固的城墙,从丹崖山顶,蓬莱阁东侧,蜿蜒而下,一直伸展到山脚下面,
形成倚山临海之势。水城的水,是从北面的大海里引进来的,设有两个水门,水门上设有巨大的水闸,平
时闸门开放,船舶可以自由出入;一旦有事,关上水闸,就可切断海上通道。水门外面的东西两侧,各有
炮台一座,互为犄角,控制着附近海面。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在这儿,凭着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水城,守卫着西到莱州,东到宁海
的千里海岸,进行抗倭斗争,也凭着这构造巧妙形势险要的水城,训练水师,加强战备。
戚继光,就是这蓬莱人。他出生于将门之粗,祖辈六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从水就在忠心保国
抗御侮的家庭熏陶下一成长的将门之子,十六岁就担任了登州指挥佥事之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小筑惭高枕 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 挥尘从谈兵
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这是戚继光的一首五律明志诗。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抱负和爱国激情。戚
继光因战功卓著,官至太子太保、左都督,后又加封少保。而他却不慕功利,一心念着抗倭的大业,国家
的靖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多么崇高的情怀啊!
他的另一首七律《过文登营》,更抒发了他的这种一心为国崇高情怀:
冉冉双帆渡海涯 晴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 独有长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 潮平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图微茫外 未敢忘危负的华
戚继光时刻没有忘记的倭寇的猖獗,他未负年华,十六岁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六岁又晋升为署
部指挥佥事,担当起防御山东沿海倭寇的重任。全一面率部与倭寇作战,一面在水城操练水师,加强战
备。经过多次战斗,山东沿海的倭患终于平息。而东南沿海的倭患又起。于是,他又被调任浙江都司佥
事,镇守宁波一带海面,并以农民和矿工,组织一支骁勇善战的戚家军,屡挫倭寇,一次就歼战五千多
名,终于把倭寇赶出了浙江沿海。以后,当福建又有了倭寇骚扰时,戚继光又奉命援闽,迅速荡平了横
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寇巢穴。不久,东南沿海,也告靖平了。
这位在中华民族的抗御外侮的史书上,写下了光辉一页的战功显赫的民族英雄,到老年时,遇到了奸
臣的弹劾,又回到了老家蓬莱,在水城旁边的蓬莱城里,度过了他的残年。一个传说是,最后他还是死于
权臣的阴谋暗杀之中。我曾看一过香港拍的一部电影《密杀令》,写的就是戚继光怎样被权臣的毒药毒死
的。看过后,心情一直沉重了好多天。
为了纪念这位抗倭名将,人们在戚家祠堂旁边,修了一座高大的牌楼:“父子总督”坊。这牌楼,至今
还巍然耸立地蓬莱城里,激励着千百万游人的爱国热情。
站在这蓬莱阁上,远眺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辽阔海域,俯瞰这气势雄伟构造巧妙的水城,怎能不使
人缅怀那过去的伉倭英雄,激发起今天的爱国激情呢。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年冯玉祥将军在登临蓬莱阁时题下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正是这种心情的
抒发。
那是一九三四年五月,冯玉祥怀着抑郁的心情,从泰山来到了蓬莱。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猖
狂侵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做为爱国将领的冯玉祥先生,力主抗战,并与共产党合作,组织民
众抗日同盟军,进行了举国闻名的察哈尔抗战。但却因遇到了蒋介石的破坏和日寇的进攻而失败,冯玉祥
被迫息影泰山,忧愤难平。在来到蓬莱的当天,他就去瞻仰了戚继光的祠堂,并写了一副对联,刻在戚
祠。这对联是: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以后,他又在蓬莱阁上,疾挥巨笔,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
这字,苍劲凝重,充分表达了冯玉祥的爱国激情,也充分流露出他心中的抑郁悲愤之忱。
是的,当我们看着这刻石时,完全可以想见当年冯玉祥登临蓬莱阁的心情:东北沧陷,全国人民的抗
日激情,象火山爆发;而他却被迫隐居山林,以读书习字打发光阴,而当他站蓬莱阁上,纵目远眺,望着
大海那边的东北大地上,敌骑纵横,妖气四起,而他地被束住了手脚,无能为力。他还不能“继前贤”,象
戚继光那样的“驱劲敌”,而却只有向着这万顷碧海,表抒他的一片丹心了!
这是冯玉祥将军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当然,这悲剧的历史,如今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蓬莱阁的风物,却永远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激
情。我看到,就在这蓬莱阁上,当人们听到讲解员讲解上面我写到了那些历史事实时,许多人的脸上,都
表现出了激动的神色。有一位身着军服的海军战士,站在“碧海丹心”的刻石旁边,默默地用食指在他的胸
前用力地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然后,转回身去,高高地抬起头来,仰望着水天一碧的茫茫大海,
脸上的神色,是那么庄严肃穆。
我深深地理解他的感情。
他是要把这“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牢牢地刻在他那火热的心中。这,不也正是所有的人的共同情感
吗?
是的,如今,当我们站在蓬莱阁上,看着这仙境优美风光,眺望着水天苍茫一碧无垠的辽阔海域,缅
怀着先烈们御侮卫国的英雄业绩时,怎能不倍加感到我们祖国的可爱,民族自豪,自己的神圣职责呢?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