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2-11-21
学 术 随 记
浦玉生
学者、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姜亮先生说:每一种学术,都有他自己不可磨灭的“道”在,当然,这
不可磨灭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一万年的不磨灭,有一千年的不磨灭,有的则可能几年后就要磨灭了。前人
说读书有君子之学、小人之学、妄妇之学的名论,今人要把握自己的“道”,搞一些光明正大有价值的学
问。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展望人类学的前景时,曾提出人类学要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和谐作出贡献。“各美其
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希望这门学科自由地探讨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
宽容问题,确立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观念,促进天下大同的到来。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理论里面一
直强调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所主张的。
林贤治在《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一文中说,知识分子的原型有占卜者、巫说、行吟诗人、史官、俳
优、教士、圣愚等等,由此可以开出知识分子的不同传说。与权力距离的远近,造就了知识分子不同的职
能、性质与精神风貌。
学术要有圣殿,五四时期的先贤有言:大学大学,是凝聚众多大师的所在,是培植俊才大师的沃土。
葛兆光有个隐喻颇有意味:“围墙有时仿佛是一种象征,也许它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
去,但它也是长城,把世俗利益的威胁和流行风尚保护在里面。”确实,大学校不能沦为精神荒芜、瓦砾遍
地的世俗之地,不能成为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市肆里巷。
学术的本质可以从多方面加以界定,学术工作是不断地利用新的更可靠的方法和证据来检审、修正那
些已经被大多数人当作常识或真理而普遍接受的结论。比如农业社会种田是第一位的,而如今工业时代、
信息时代农业强市成了不可能。
学者的品质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描述,学者的工作就是在忠实于自己现有的全部知识的前提下,精确地
观察并且核准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勇敢地质疑相关的常识和定论。
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实质上是真和善的关系。金吾伦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在一定意义上说
乃是人文精神的结合。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
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所谓科学精神是指追求真理,追求知识,二者是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的。
吴良镛提出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在对适宜居住的环境追求上我国古代许多名城有着独特的创造。如绍兴
城,以其基于自然山水的设计而著称,“三山百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
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古代福州城三山两塔一江,城市广植榕树,有“醉吹横笛坐榕荫”、“暑不张盖”之
说;常熟城“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杭州城以人间天堂著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
留是此湖”(白居易)。
痛苦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感情与生惧来。没有谁能够改变人痛苦的生
理机制,也就无法阻挡痛苦的发生与存在。痛苦过,是一种拥有,是内心进入思考与创造的必经之路。人
类正因为长年累月与痛苦搏斗,才因而如此自信而充满激情。
中国历来有大同与小康之说,如《礼记·礼运》阐述了人类大同理想的基本要素:“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与大同相对立的是小康。
孟子说的“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以理解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还不很宽裕。儒家大多数
立意在大同,行事在小康,即以最高纲领为志,以最底纲领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