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报告厅
大洋村工业企业无一亏损的奥秘何在
作者:徐晓明 周柏青等 @ 2000-11-10
大洋村工业企业无一亏损的奥秘何在
––––––关于盐城市城区大洋村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调查
城区大洋村目前有村办工业企业6家,职工1289人,产品48个,固定资产原值2722.5万元,现值
2108万元,98年实现利税877.1万元,人均创利税6804元,实现了村办企业连续几年无一亏损,
厂厂有盈余的好形势。今年上半年村办工业完成产值1.19亿元,同比增长37.8%,利税576.53万
元,增长30.6%。工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其它行业的发展。该村先后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
十强工业村、工业明星村。在目前工业经济困难较多、亏损企业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大洋村的工业
企业何以爿爿盈利,无一亏损?
一、围绕市场抓调整,调优调强促发展
大洋村早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兴办工业,从开始的大洋综合厂一爿厂,通过滚雪球方式,使一厂变三
厂,进入八十年代,在村村点火,组组冒烟的大办工业浪潮中,工业发展迅猛,先后建起了13个工
厂,85年就实现了产值超千万元。但由于没有规模企业,靠小打小敲,部分企业运转不长就险情不
断。进入九十年代,村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效益情况,果断进行了大刀
阔斧式的结构调整。一方面及时关停并转小微亏企业,将村办13个企业进行认真的排队摸底,先后
将市场竞争力弱,没有发展前景的小糖果、小化工、小制箱、小塑料等7个小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及时消灭了亏损企业。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将已形成一定规模,有一定发展空间的企业调大、调
优。一是靠增加投入促发展。对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大洋村都能集中财力予以扶持,不断扩大规
模,提高市场占有率。92年,建筑市场升温,他们紧紧抓住机遇,迅速扩大水泥制品生产能力,扩
建了第二水泥制品厂,生产能力从原来的年产2500立方米上升为现在的年产1.5万立方米,而且成
为苏北水泥构件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全市唯一的江苏省建筑物配件混凝土协会会员单位。江
洋外贸动力机厂,在年生产量6万台的基础上,又引进了185柴油机组装线,扩大了出口规模。同
时利用出口的机遇和信息优势,及时开发研制了为棉农服务的弥雾机、抽水机,现在产品远销东南
亚、非洲等12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800万美元,成为国家经贸部重点出口单位。二是走联营之
路求发展。对产品有市场、靠自身力量难以发展的企业,大洋村主动让出部分产权,委托大企业进
行管理,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洋农机厂抓住与江动集团联营的机遇,以扩大车间、扩大设备
为条件成立了盐海机械厂,并主动让权,由江动集团托管,使铸造能力成倍上升,现在年产铸造件
1.2万吨,而且在全市同行业创下了三个第一,即人均吨位第一,效益第一,材料消耗、各项管理
第一。同时,该厂在搞好尾轮总成产品的基础上,自行开发旋耕机项目,生产量逐年扩大,并将销
售网络延伸到华北地区。三是通过挂靠租赁谋生路。对产品发展有一定市场空间,但自身难以走出
困境的企业,他们千方百计借助外力谋求生路促发展。该村合成化工厂是生产氯霉素药物中间体的
专业厂,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多种因素,每个月的生产量只有10吨左右,最高也没有超过15吨,生产
能力开不足,工厂一直没有摆脱困境。他们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六下浙江找产品销售厂家,并请来
了中国乡镇企业第二大集团浙江横店集团的老总前来考察,终于以诚意赢得了人家的赞同和合作,
由横店集团租赁经营。租赁后,该集团先后投入了400万元进行改造,现在月生产量达到80吨,成
为全国生产碘铜最大的企业,年可实现税收100多万元。由于调整见势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到
96年,大洋村的工业企业全部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6个工业企业的生产量不断加大,设备
利用率高,产品销售市场辐射广,出现了节假日不放假,一片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大洋村多年来之所以能保持工业企业爿爿盈利,无一亏损,关键就在于他们在工业结构调整上见势
早,起步快,消灭亏损企业决心大,措施实。大洋村的实践说明:紧紧围绕市场抓调整,早调早主
动,早调早得益。
二、围绕用人抓改革,动真碰硬激活力
通过结构调整,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企业用人问题也日益突出了,特别
是关停并转企业的干部、职工安置形成了相对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大洋村敢于动真碰硬,
改革用人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1、以效益高低用干部、论英雄。企业发展的快慢,关键在班子。企业的生与死,要与企业班子紧
密挂钩。不允许存在长期亏损的企业,也不允许有“常败将军”。他们决断企业生死的原则是看三
年,第一年对不能盈利的给予警告,第二年没有效益干部要换位置,第三年仍然没有效益,企业关
停并转,干部要全部下马。他们坚持以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标准。90年以来大洋村单企业的一把手
和副职先后有43人因效益不佳而下马降职使用或做了工人,其中工业企业25人,一把手11人、副职
11人、会计3人。然而动到人又是极其复杂的事情。面对许多棘手的问题,他们都能坚持原则,绝
不因是本村人、乡里乡亲就迁就或手软。蔡某原是东方红塑料厂的一名副厂长,兼并后被安排到江
洋组装厂做一名工人,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多次和厂长发生矛盾,村里几次派人去解决,顶住了压
力,坚持原则,将其调到另一个企业继续做了工人。一般干部是这样,党委领导成员的亲属也是这
样。原糖果厂厂长严某是村党委副书记、村主任严祝信的亲弟弟,由于工厂效益不佳,下马做了工
人,也有人多次出面说情,但党委坚持原则,不搞照顾,目前,严祝发去招商场干起了个体。总
之,在用人的原则上,大洋村坚持二条:一是企业搞亏了,干部一竿子到底下去做工人;二是优化
组合,干部视能力,量才使用。
2、安排职工的门路多样化。在关停并转企业职工的安排上,他们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关停
企业的职工由村里统一调度安排,并转企业的职工由兼并企业负责安排。后来针对企业数量少了,
用工相对减少的情况,他们又成立了劳动力管理科,对停岗干部和下岗职工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办
法是一年之内没有找到就业门路或重新安排的干部按上年标准补发一年工资,职工发给一年生活
费,给机会找工作,一年后自动消失,从而保持了全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3、企业的改革渗透到管理机构改制中去。企业改革推动了村级管理部门的改革,大洋村主要干部
11人,有6人是经济干部,集团6名正副总经理有3个在企业兼职,集团下属五个管理型公司,原来
有8个办公室,20多名管理干部,在改革中全部分解到企业一线工作,8个办公室合并成一个办公
室,减少了管理的中间环节,村党委和集团实行宝塔式管理,即党委书记––––集团老总––––集团
下属企业法人––––职工的四级管理体制,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大洋村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实绩为标准,果断地调整不称职的干部,动真碰硬,毫不手软。大洋
村改革用人制度的做法,阐明了一个道理:对不能改变企业面貌、不称职的干部调整决不能心慈手
软。否则,迁就了一个人,就是对企业不负责,就是对广大职工不负责,产生的负面效应会更大。
三、围绕效益抓管理,一着不让保运作
大洋村在对企业的管理中,始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突出财务管理这个关键,主要是把好“五关”。
1、把好政策制定关。大洋村在企业调整与改革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将财
务、用工、分配等各项管理通过党委、村委、集团研究讨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根据市场经济
的发展做到三年一调整,每三年搞一次政策汇编,使企业管理有章可循,真正将企业管理纳入到轨
道中去。
2、把好批核控制关。大洋村下属有法人企业25个,为了规范和控制批核的权力,他们出台了非生
产性开支报批制度,企业除正常的生产经营由企业法人把关外,非生产性开支达2000元以上的进行
逐一的报批,企业向集团财务部申请,集团财务部报分公司审查,分公司报书记室批准,实施后交
财务接受审计和备查。除此他们还针对社会上有各种担保进行了统一扎口,并以文件的形式作了规
定,无论是书记、总经理,还是下属企业法人代表,都无权为他人贷款担保,谁担保、谁负责,进
入九十年代,未出现一例为他人担保的现象。
3、把好财务审计关。大洋村财务部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下属企业进行审计,一般一年审计两次,
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形成书面材料交党委处理。93年原羊毛衫厂厂长违反财经纪律,私自将厂里原
材料通过打白条的方式卖给个体户,经审计查出后,村党委责令其在全村公开检查,并从正职降为
副职,还对会计进行了通报批评。从而教育了大家,杜绝了财务失控的现象。
4、把好财务人员入口关。90年代初,大洋村即开始对企业的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并明确财务人
员工资由集团确定,集团考核和企业半脱钩,调整法人不调整财务人员。这样财务人员能坚持原
则,执行政策,对企业法人违规违纪敢讲敢顶,使集团在财务上就能进行全面的管理。
5、把好企业分配关。用该村党委书记岳士海的话说叫做抓好人头促经济,抓好分配促效益。就分
配水平而言,全村企业与企业之间分配水平拉开档次,高的万元以上,少的只有3000元左右。在干
部分配上实行效益与报酬挂钩,最高的企业法人工资加奖金年收入可达2.5万元,最少的年收入只
有4700元,只占五分之一。在职工分配上,严格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职工月工资高的达千元以
上,少的在200元左右。
大洋村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财务管理这个关键环节,按照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做活
做好管理这篇大文章,确保企业真正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
党政如何从实际发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发展,大洋村的做法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1999.7
(调查人:徐晓明 周柏青 朱传洲 王鹤良 陈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