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诚等 @ 2002-12-06
秦始皇祖陵探秘
甘肃省有关文物考古专家近日向记者披露,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
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上
《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谜团终于大白于
世
第一祖陵惊现礼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完成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族、秦文化的发展史也成为海
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974年,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被发现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轰动。众
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秦人应有四大陵园区,并努力寻找他们的
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在陕西先后
被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在哪里,却始终无从得知。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后因牧马有功被封地授侯,成为周的附
庸,得以建立秦国,所以,“西犬丘”实际上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和根基所在,查明“西犬丘”的地理
位置对研究秦史意义极为重大。
1993年,由于盗墓者的乱挖乱盗,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发现,一些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随即在大堡子山进行了为时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探明了在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
140米的墓葬区内,共有中字形大墓两座,瓦刀形车马为坑两座。墓地的东北、北部和西部山弯,有规律
地分布着间距为5至7米的东西向中小型墓葬,总数在200座以上。根据钻探资料,考古工作者依山势由下
而上发掘了两座南北并列的东西向中字形大墓、1座东西向瓦刀形车马坑和9座中小型墓葬。
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大堡子山的陵墓坐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
陵园完全一样,而长达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显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点;这些墓葬中还出土了大
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铜器上明确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从地理位置
看,大堡子山“两河夹一山”的独特地势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园“风水”取向。因此,一些历史学者和考古
专家初步认定,大堡子山古墓就是被历史尘封2000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1998年,位于大堡子山秦公墓东南方约三公里处的圆顶山上又发现了秦贵族夫妇的合葬墓。专家认
为,这座墓不但为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提供了有力佐证,其类似的墓葬制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说明,礼县
一带就是秦“西犬丘”所在地。
据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介绍,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专家已一致确认:大堡子山古墓就
是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庄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礼县,甘肃礼县
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着手开发恢复原貌
登上大堡子山顶,放眼望去,山坡梁峁到处是大片大片的麦地,草木稀疏,一片沉寂。而2000多年前
的先秦时代,这里却是林草茂密、牛马成群的丰腴之地。记者近日在甘肃礼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政府目
前正在着手秦西垂陵区的保护与开发,以再现秦第一祖陵昔日的原始风貌。
礼县县长任登宏告诉记者,为使更多的人了解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的历史、文物价值,今年3月,礼县
政府委托陕西省文保中心古建筑设计研究所对堡子山秦西垂陵园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规则与设计。经过
专家们5个多月的努力,目前总体规则已经完成。
按照规划要求,秦西垂陵园遗址的重点保护区面积将达到18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达30平方公里。
规划设计具体分为: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园景的分布格局、建筑风格、园区绿化,进出口道路、守陵居住点
等的建设;恢复已被回填的M1车马坑,M2、M3中字形大墓,以展示秦人浩大墓葬的宏伟风格;恢复包括植
物种类、分布地带的古生态环境,以复原秦早期社会的自然风貌,有效治理水流失;修建秦公陵园遗址博
物馆。
规划十分注重重点遗址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地带与周边环境的互相协调,保护区周围的小城镇建设及建
筑物的位置、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的风格与遗址外观风貌的一致性。此外,规划还考虑了开放旅游及
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稀世文物风采待展
见证秦西垂陵区重大考古发现的300多件重要文物如今被珍藏在甘肃礼县一座简陋的博物馆里,记者
近日到礼县,目睹了这些文物的风采。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所考古学者毛瑞林介绍,由于大堡子山秦公墓是因盗墓活动而被意外发现的,很多
珍贵文物被盗,流失世界各地。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两座大墓中仅出土了5件石磬、7件金饰片和
一些较小的青铜器碎片,车马坑中也只发掘出若干件铜车饰和铁制品。
文物部门的收获主要来自圆顶山秦贵族墓。在礼县博物馆馆长王刚的带领下,记者一一观赏了这些文
物。走进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9件套的秦编钟,大的约30厘米高,小的高10厘米左右。虽然经
过历史岁月的埋蚀,这套青铜编钟上已是锈迹斑斑,但仍完好无损。整套编钟造型精美,显示出很高的铸
造水平。尤其是其鼓装饰的对凤纹,十分繁复而高贵,令人叹为观止。王刚说:“别看这套编钟比湖北的曾
侯乙编钟体格小,但价值丝毫不逊,因为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惟一一套9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这样的编钟
在先秦时只有王公贵族才可能享有。”
在陈列的文物中,有一辆约10厘米见方的微型青铜四轮车,造型极其精巧,这辆四轮车的车厢为长方
体,其上有盖,盖面由对开的两扇小盖组成;车厢顶部的四角上有4只站立的小鸟,可转动;打开车厢翻盖
的两个手柄,分别是一个蹲坐的熊形钮和一个跪坐的人(或猴)形钮;车厢侧面四角上趴着4个仰天长啸的
小虎,这些动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观者无不称奇。而承载车体的4只带轴圆轮至今还能转动。
礼县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奎杰告诉记者,圆顶山贵族墓中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多达200多件,同属于周
代晚期。除了编钟和四轮车,博物馆中陈列的7件一套的青铜鼎、6件一套的青铜簋、用于盛酒的青铜大方
壶和鎏金镂孔铜柄铁剑等文物也是世所罕见,价值不可估量。
张奎杰说,秦贵族墓的规模和级别远远不及秦公墓,却出土了如此多的稀世文物,可见秦公墓中埋藏
了更为珍贵且数量惊人的瑰宝。然而可惜的是,秦公墓中的很多珍贵文物在正式发掘前已被盗走,有的还
流失到海式发掘前已被盗走,有的还流失到海外。目前已在海外“现身”的就有美国收藏的秦公壶,法国收
藏的鸱枭形金饰片、金虎,日本收藏的4件有铭文的秦子钟等。
记者在博物馆中只看到几件石磬、一些铜车饰和铁器是出自秦公墓。而更为珍贵的鸱枭形金饰片和秦
公壶等文物只能在博物馆墙壁上的照片中一睹风采。
秦西垂宫到底在哪
秦人东迁以前的第一都邑——西垂宫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千古谜团。记者日前在甘肃礼县
采访时获悉,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秦西垂陵园为这一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利的条件。考古专
家指出,西垂宫地址之谜有望尽快解开。
“西垂宫”是秦人东迁前建立的第一都邑,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和根基所在。据《史记·秦本纪》
记载,秦的祖先“在西戎,保西垂”。其后人非子“居犬丘”,以善牧闻名于孝王,遂得“分土为附庸”,
邑于秦。但西垂宫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众说纷纭,史无定论。
事实上,西垂宫的位置一直未能探明,并不是少有人关注,而是因为以前除《史记》中对“西垂”略有
提及外,再无其他研究资料。
1993年大堡子山上的秦公墓被发现后,众多专家根据秦人陵园与都邑的分布规律,把探寻的目光投向
了礼县。专家指出,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的发现为寻找西垂古邑的确切地理位置带来了曙光。
中国秦文化研究专家石兴邦指出:“秦人都城与陵墓的建筑是有机联系的,陵随都移,国都所在附近,
即营陵寝。”甘肃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中记载的10座秦公陵墓与都邑的地位位
置关系,总结出历代秦公陵墓与其都邑的距离最远不过15公里,而且以5公里者居多。
根据这一规律,考古专家们把西垂宫的地址锁定在距大堡子山秦公墓5至15公里的范围之内,发现此
间的礼县永兴乡以及与之相邻的西和县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正处在古建安水和西汉水的交汇地带。这与
秦人建都多选两水合流处的习惯正好相符。
祝中熹悦,虽然目前西垂宫还未被发现,但随着秦西垂陵区的发掘,揭开西垂宫地址之谜的条件已基
本具备。专家们从秦西垂陵区的规模和出土的文物推断,秦人生活的都邑西垂宫应更为浩大,其古遗址的
发现必将为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使秦早期文化研究更加完整。
后裔诠说殡葬文化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确认为秦人第一祖陵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轰动。老百姓
们如今纷纷以秦人后裔自居,为自己繁衍生息在秦皇故里这块“风水宝地”感到自豪。
礼县文化局局长马建才和博物馆馆长王刚带着记者登上秦公墓所在的大堡子山头,指指点点地说:“大
堡子山是一条龙,正在把头探进河里喝水!你看秦公墓,是不是恰巧在巨龙的命门——脖子眼儿上?秦人最
喜欢选这样的地形建陵墓,因为这种‘风水’才能出贵人。”
中国民间一直信奉殡葬“风水”说,礼县的“秦皇风水说”更为独特。在大堡子山西边山脚下的永坪乡赵
坪村,村民张迎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人一直管秦公墓这样的风水叫‘麒麟穴’,只有皇亲国戚才能葬
在那里。”
据礼县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康世荣介绍,当地很多村民对这种殡葬文化十分了解,还总结出古人
多选依山傍水之处建墓、朝向都是坐西朝东、墓里都有棺材和陪葬品、形状都是中字形等特点,其中葬人
要依山傍水、坐西朝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康世荣说,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被发现后,考古专家对秦
早期殡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竟一一证实了礼县民间的说法。
主持大堡子山秦公墓发掘工作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春阳认为,秦人殡葬文化除了讲究“风
水”之外,还具有墓葬规模浩大、墓上都封土、一公建一陵、夫妇合葬但不同穴等原则,这说明秦人早在偏
居西垂之时就形成了独有的殡葬文化。
戴春阳在所撰论文中指出,大堡子山秦公墓葬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使用殉人的现象非常普遍,这
与西周和东周时期其他诸侯国君墓基本不用殉人形成鲜明对比。秦公墓中的殉人多为青少年,均为屈肢
葬,头的方向与墓主的一贯摆放方向——头西脚东不尽相同,而是有的朝东,有的朝西。按殉葬方式,殉人
可分为生殉和杀殉两种,前者显示出痛苦挣扎状,后者身上有重创,但姿势规整。除殉人外,墓葬中还发
现了殉犬,车马坑中发现了殉马。戴春阳研究分析后认为,这种葬俗与历史记载中秦人来自东方及其与殷
人的密切关系有关。
有趣的是,秦西垂陵园的墓葬中不但墓主享有随身佩带的饰物,很多殉人身上也发现了小件玉器和石
器等装饰品。(新华社 冯诚 谭飞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