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2-12-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浦玉生
中学时代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留下无限神往,及至不惑之年游历绍兴,短
短的20个小时,我写了多篇对绍兴赞美的散文,当然受鲁迅犀利笔法的影响,无情的解剖一个地方,我也
感到要写一篇批评的文章。应该说我在绍兴感受到了会稽山的雄耸与鉴湖水的温柔,听到了绍剧的高亢与
越剧的委婉,看到了白墙的明亮与黑瓦的深沉,都奇妙地统一到了绍兴这块文明而古老的土地上了,这是
一个古风依稀的历史文化名城。
当然在我们游历这座古城时,我看到的是一些与历史文化名城不相和谐协调的地方。这就是在一些景
点被“现代”“摩登”搞得不伦不类了。
在鲁迅故居后面的大院子,这是鲁迅童年时玩耍的地方,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
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使我留恋忘返,转到最后面看到园里有不少不俗的花草,我的相机正对着准备照
相,然而对焦距时发现,有一片现代建筑闯入镜头,想回避又回避不了,我只得后退,然而一后退这时花
草又看不全了。无奈之中只得作罢。
这种失落或遗憾的感觉还不止发生在一处。
在古轩亭口,我们看到了秋瑾的塑像和纪念碑以及“古轩亭口”的牌楼,这是鲁迅小说《药》发生的地
点丁字街头“古□亭口”,华老栓用人血馒头治痨病,我们以古轩亭口为背景合影一张照片,照片是请绍兴
小姐照的,我们三人喜滋滋地等看洗出来的照片,但等照片洗出来时,“古轩亭口”字体很少,倒是古轩亭
口牌楼两侧的广告牌占居了一大片。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是要发展经济,但是不是广告牌非得挤在这
儿来呢,“让它三尺又何妨”呢!
在周恩来祖居,我们是下午五时去的,此时已经到了打烊的时间,我们只得在周恩来祖居的外面拍照
留念,我对着焦距,白墙黑瓦之上赫然发现有一幢现代化的幕墙玻璃的大楼,像一座塔似地耸立在周恩来
祖居的正上方,只得走到老房子的前面回避那塔形大楼。照片是洗出来了,但在屋檐下趁着暮色拍的照片
却很不清楚。
与百草园不远的三味书屋,不过百米距离,仅一河之隔。三味书屋是前清时候的一座著名私塾,“三
味”一说是“三余”,即三国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另一说是:读
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同行者中有人问我什么是“三味”,而我的心中却
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在绍兴的游击队历使我感慨良多:既为绍兴能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保
存至今大致仍是原样而欣喜,同时也为一些景观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而懊恼。
古典和现代就像是鱼和熊掌,我们有一些城市如苏州处理历史文化名城做得比较好,鱼和熊掌兼得。
保护老城,将老城修得很老;建设新城,将新城建得很新。一体两翼,共同发展。就像一个女人有两套衣
服,一套是露肩甚至露脐的超短裙,很洋气、很性感;一套是蜡染、印花的对襟小袄或旗袍,很古雅、很
高贵。而在绍兴的一些地方,就像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外面又套上了一个超短裙,真尴尬!
愿绍兴古城多一点悠然的古韵,愿全国各地的城市都能为老城留下一点文化的根基。
智慧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