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2-12-17
乌 篷 船 记 趣
浦玉生
绍兴清亮的河水给予文学大师们注入了艺术的灵性,而绍兴的乌蓬船则是大师们让灵性得以飞扬的温
床。乌蓬船没有昆明湖上的船气派,也没有西湖的船雅致,更没有秦淮河里的船令人迷醉。但绍兴小巧玲
珑的乌篷船自有它的特色,它是绍兴水乡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它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是绍兴水乡流动
的生命。800年前,陆游在山阴写过一首诗:“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萍洲烟雨。”这“轻舟八尺,低蓬
三扇”,指的就是乌蓬船。
“要乘乌篷船?要乘乌篷船?”操一口浓重绍兴话的船夫们在码头上、在渡口边揽客。乌蓬船在鉴湖上
飘着、在内河里摇着,在鲁迅读私塾的三味书屋门口停靠着,亲历绍兴我才仔细地看清了乌篷船的真面
目。乌篷船也叫脚划船,小船两头尖翘,船舶覆盖半圆形的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上涂桐油黑
漆。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这乌篷大抵三道,除中间的“定篷”外,另两扇可自由移动,晴日
游湖,可移动船篷,直立船舱放眼四望,岸芷汀蓝,苗青花鲜,清风白云,洗心拂肩,忘情江湖;遇到下
雨天气,“船底江声篷背雨,游人听得最分明”,更觉身浮云间,梦绕枕边。坐在船底席上,你可以把两手
搁在船舷,拨水嬉戏,这时小船晃晃悠悠地起伏颠簸在波峰浪尖,你的身心随之俯仰漾动,一种身轻魂
飞,醉醺醺、陶陶然,羽化而登仙的境界由然而生。
在稽山园附近的淡江,有一种夜行船,方头大乌篷船,张灯结彩,那是环城而游的,游人在上面可以
品茗饮酒,吟诗作画。鲁迅笔下《阿Q正传》中描绘的举人老爷从城里装着家产到未庄避难所用的船就是这
种大乌篷船……
绍兴是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来这里旅游的国内外友人很多,他们或是吟诗作画,或是
参观考察,或是休闲度假,或是蜜月旅行。他们没有不被乌篷船所吸引的。在我的故乡苏北里下河水网地
区,船也是少不了的,有的地方简直是“无船不起身”的,但那船篷不是竹篾的或是用芦席编的,也不是黑
色的或者就是本色的。在绍兴,我为乌蓬船的特色所迷恋。越王勾践说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
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国的历史是与船联系在一起的,吴越春秋时期,越国通过十年生聚出国攻
打吴国之时,就是拥有一支习于水战的2000人的水师,那时该是一支浩浩荡荡的水师了,打仗该用大一点
的船,但越舟令(二字合一)与蜀艇齐名,是一种更为小巧的船,或许这种乌篷船就是越舟令(二字合
一)的遗风。施耐庵与罗贯中都曾在张士诚农民起义军中做过事,在《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气周
瑜”提到拖篷船注说:“此船极快,两浙人呼刳子船,淮南呼艇船”,罗贯中熟悉的这种船当也与乌篷船有
关吧?
乌篷船栖居在小河里,如活化石一般,它总是在诉说着古越国曾经存在过的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山
处而水行,那就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乌篷船配上乌毡帽,更兼双脚划桨,手中甚至还擎着一只酒碗……以作为一种越文化传承下来了,它是
一种黑色的精灵,它从远古摇来,一路哼着咿呀咿呀的越调。“船头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
洗白莲藕。”此情此景,陆放翁摇着乌篷船的形象仿佛又在我的面前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