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文化公园
走巴山巴水,说巴国盐巴
作者:令伟家 刘刚 陈敏 @ 2002-12-25
走巴山巴水 说巴国盐巴
新华社 令伟家 刘刚 陈敏
在千里峡江,当地老百姓要在“盐”字后再缀个“巴”字,叫盐巴。据专家考证,生活在今峡江一带的古
巴国幅员狭小、国力微弱,但这里盛产的井盐却名闻天下,常令各方诸侯垂涎不已。于是,就像天津的“泥
人张”或四川的“麻婆豆腐”一样,产自巴国的食盐在流通中也贴上了巴国的商标——“盐巴”,以示其正宗
的地位。
在千里峡江采访,盐文化就像三峡的云雾一样,总是在你的意识里缭绕着挥之不去。沿长江而下,在
这条飘带似的峡江热土上,从忠县的涂井,开县的玉泉井,云阳县的白兔井,直到巫溪县的白鹿井,一口
口废弃的古盐井,如长江上的航标灯,引导人们恍如走进了一条井盐铺就的文化长廊。
盐哺育了巴国先民,孕育了巴国文化。据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任桂园教授介绍,今峡
江地区的古巴国地质条件特殊,形成了一眼眼富含钠盐的山泉,给巴人祖先取卤制盐提供了物质基础。当
时科技知识落后,味觉敏感、喜欢舔食咸水的动物,是“找盐能手”。于是身影缥眇而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
的白羊、白兔、白鹿等,被编成传说故事,伴随着各口盐井的发现而流传开来,像开县温泉镇的"见白羊而
得盐泉"、云阳县云安镇"猎兔得盐"、巫溪县宁厂镇"白鹿逐盐"等,至今仍是当地妇孺皆知、津津乐道的
故事。
三峡地区峡幽谷深、土地瘠薄,但“长江绕郭多美鱼”。巴人祖先就用井盐将捕到的鱼腌制晾干后,运
出三峡到周边国家换取粮食等,因此巴国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鱼盐之利”。《山海经》里说巴人不
纺纱织布却有衣服穿,不耕作收获却有粮食吃,“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完全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近
年来三峡考古发掘,在忠县、开县、云阳县、巫溪县和巴东县,都发现了大量的制盐工具和运盐栈道。这
些一本万利的食盐贸易,给古巴国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巴国丰富的井盐,让周边强邻眼红不已。哺育了巴人先祖的盐,也因此成了巴人灭顶之灾的导火索。
据史料记载,战国末年,国力强大的楚国、秦国曾多次进攻巴国,抢夺盐井,最后逼迫巴国首领“巴曼
子”刎颈自杀,上演了《华阳国志》上所称的巴国境内,“其人半楚”的历史悲剧。繁荣一时的巴国在群雄
争霸的战国舞台上,昙花一现后就永远地沉没在历史的烟波之中了。
但三峡地区的制盐业却并没有因为巴国的消亡而消失,相反在中国实现统一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
繁荣。自汉代以来,经唐、宋、明、清,峡江地区的盐业“咸”遍西南。仅巫溪县宁厂镇盐场,就有来自陕
西、湖北、云南、贵州等地的盐商数万人,日夜烧卤取盐,砍光了周围山上的树木,运盐船队长达两公
里,首尾相接,浩浩荡荡。直到建国初年,以云阳县云安镇为代表的三峡井盐还是国家重点企业,供应着
渝东、鄂西和陕南大部分地方的食用盐。
直到西北的湖盐和沿海的海盐被大规模开发后,制作工艺落后、含盐量低的峡江井盐,作为食用盐的
角色,逐渐被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曾使峡江地区富甲一方的古盐井,现在已人去楼空、衰草萋萋了。只有
散落的锈迹斑斑的大铁锅,和断壁残垣的烧卤台,在向人们暗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
峡江盐泉,汩汩流淌,一流就是几千年。如今的盐泉是否已流尽了它的精华,失去了造福一方百姓的
能力?重庆市万州区高峰镇宁静而安详,蜿蜒的溪流傍依着起伏的山峦静静的流淌。谁也没有想到这片种
满稻谷和玉米的地下,竟蕴藏着2800亿吨的矿盐!几千年来我们祖先所耗掉的,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
三峡建设给峡江地区盐业的再开发带来了历史机遇。和历史上简单的人工烧卤制取食盐不同,这次开
发将采用现代技术,综合开发盐生产、盐化工产业。我国著名的盐加工企业万州索特集团现在已投资2亿多
元,开始对峡江地区丰富的盐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公司负责人张德胜说,和海盐、湖盐相比,峡江井盐杂
质少、品味高,能广泛应用于医药、航天、工业等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不尽长江滚滚来,回望沧海成桑田。我们欣喜地看到,孕育了巴国文化的盐巴,将乘着三峡开发建设
的东风,在现代技术的炉壁里,回炉出一个全新的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