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研报告厅
考察安徽、苏南棉纺企业的几点感受
作者:洪承志 @ 2000-11-12
考察安徽、苏南棉纺企业的几点感受
洪 承 志
日前,我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全市十大棉纺厂的负责人考察学习了安徽淮北、安庆和无锡一棉、
二棉等棉纺织企业。简要汇报几点突出的感受,供领导参考。
一是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水平很高,业绩骄人。淮北第一纺织厂拥有纱锭5.5万枚,有梭织机1595
台,设备不算很先进,但纱的条干CV%值全部达到乌斯特公报(89uster)25%水平(所谓乌斯特
公报25%的水平,意为在全世界100家知名企业中,某项指标值达到排名前25家的水平),无结头
纱比例为100%。该厂99年实现利润1000万,今年上半年实现利税2160万。安庆纺织厂(华茂集
团)拥有13.07万纱锭,1692台织机,其中无梭织机120台,去年实现利税1.186亿,利润6017万
元,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3.7亿元,增长21.7%;利税8729万元,增长42%;利润5500万元,增
长109%。无锡一棉10万纱锭,2100台布机,去年利润7000多万,今年上半年销售5亿元,利润
5200万元。无锡二棉8万纱锭,上半年纯棉精梳纱增产1200吨,出口美国的服装布增加一个月的产
量,销售4.17亿,利润4589万。
二是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始终不渝地追求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增长。淮北二棉共有2.5万纱锭全系
新上,全部精梳,拥有2.8米特阔幅布机,可生产多种特型产品,今年上半年已盈利1200万。为了
加大投入,加快技改步伐,飞亚集团(包括淮北一厂、二厂)今年已争取到国债8500万元。集团公
司目前已有上市的打算。
安庆的华茂是上市公司,其“华茂股份”不在纺织板块,而是在金融板块。他们除了经营棉纺织,还
在经营高科技产业和证券业。在技术改造上,既稳步又积极,每年投入1300万元左右,今年投入
1600万元左右,一步一个脚印,实施有效改造。根据上级政府的指示,今年还要实施总投入为1.4
亿元的新上4万锭项目。
无锡一棉去年压了3万锭,今年1-6月份,压锭的这一个车间减产1086吨,但他们开足机台,进一
步调优品种、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有的品种价格是原来的5倍;为了经营需要,扩大外购,今
年已采购2300吨棉纱。他们进行了减员,但真正实现了增效,产量比减员前增加了2倍。根据他们
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技术改造现在已进入第五个历史性阶段,主要是更新改造布机,引进多种先进
的测试仪器。他们明确表示,技术改造“不改造是等死,改造是找死”的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没有
强烈的技改意识和不断技改的成效,将来怎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无锡国棉一厂就是这
样,去年压锭,今年扩锭,坚持发展不动摇,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的辩证法。所以,我们看一个企
业,实际生产能力(可以看作是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有没有不断的、长足的增长,是一个很重要的
标准。无锡二棉正在运作上市,目前处于一年辅导期间。
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厂方针与提高市场化水平并重。这里所谓的社会主义办厂方针,主要是指职工
在企业的合法的民主权利和实际利益必须得到保护。减员是增效的一种途径,但减员增效并非企业
发展的唯一途径或根本途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关心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关心职
工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我们在考虑工厂的生存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的稳定。而现在有些企业
却总是把企业效益的提高死死盯在职工下岗、减员一个途径上,而在改革、管理的其他方面用心不
够;对职工的切身利益则更是显得漠然。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其实,社会主义的原则与市场
化方向应该是一致的。淮北、安庆、无锡等地在对待职工下岗分流等问题上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他们是始终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的,始终关心职工本身的生存、生活问题,他们身在
企业,但是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站在全局的高度处理职工的下岗、分流问题。我觉得他们的做
法更为可取。
淮北一厂压了一万锭,有790人提前退休,在正式退休前上浮二级工资,没有下岗的。企业负责人
说,职工子女的学习、工作问题,有时还要找厂长,厂长还得帮助解决。我们听了也许觉得有
点“落后”,可是群众的问题有人关心总比没人关心好,有人解决总比没人解决好。可以说,有些地
方改革可能不算落后,但群众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没有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控减成本与保证职工有相当的收入,并逐年得到提高,在这个问题上,现在企业做法也是各不相同
的。有些企业,职工的实际收入是非常低的,有的七扣八扣后所剩甚微,职工收入之低往往出乎人
们的意料。而我们考察的这些先进企业,都很注意职工收入维持在一个尽可能高的水平并逐年提
高。淮北一厂职工平均工资8000元;安庆纺织厂去年职工人均收入9200元,今年达到10000元没问
题。
就民主管理而言,安庆纺织厂凡重大问题,均要通过职代会,该厂党委书记说到这个问题时表
示:“是真通过而不是假通过”。这与时下一些国有企业的职代会成了“摆设”截然不同。
安庆纺织厂对职工的分流,不是一脚踢开,而是兴办“三产”,开辟一个又一个就业渠道和岗位,他
们称之为“挖渠分流”。同样,无锡国棉一厂也是这样,他们对下岗工人采取的办法是“介绍再就
业”,即企业做介绍人,公司的劳工科为暂时下岗的工人开辟了很宽的就业渠道,分流的职工们有
的出去承包食堂,有的到党政机关去做勤杂工、看大门,有的搞留职停薪、自谋职业,这些人退休
时还是在厂里拿工资。
四是经营集约化程度高。在这方面,具体地说,有这么几点:
(一)从人的素质抓起,抓企业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实现由低效的粗放型经营向高效的集约
型经营转变,首要的因素是人。在安庆,科室人员、管理人员如果在45岁以上,又没有文凭是不行
的。进处室的要招考,文化必须在大专以上。
(二)高标准、严管理。安庆纺织厂在抓质量考核中,把部颁标准作为下限来考虑。对实验工的工
作,不允许任何人干扰,否则就视为作弊。他们对一切实验设备都进行改造。该企业党委书记
说:“抓管理一定要扎扎实实,一个锭子一个锭子抓,一个梭子一个梭子地抓。”无锡一棉的纺三车
间,三万纱锭只用了三个挡车工。如果管理质量达不到那个要求,一个挡车工管一万锭是根本不可
能的。他们表示,今年要达到乌斯特公报5%的水平。无锡一棉在98年制定的质量标准,就已定到
2000年,为世界一流水平标准。他们每年请洋教练来厂进行技术讲解、指导,也派人去国外学习。
由于产品质量标准高,同样的品种,无锡一棉的棉纱价每吨要高出300-500元,棉布每米要高出
0.5-1元。无锡二棉市场定位高。纱主要销国外、境内的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要的纱以前多是
进口),布主要销往欧美市场,高市场定位有力地拉动了质量管理。
(三)懂经营,善决策。仅举棉花收购一例:安庆、无锡等地的纺织厂,在去年棉花低价收购上,
都狠赚了一笔。安庆的同志说:“当时买(指大量购进),是个决策水平问题;不买,当然也不一
定有人说你是决策失误。”但买与不买之间效益差异达千万元之巨!无锡二棉去年在棉花上获利
1300万元;无锡一棉也同样获得巨额利润,一直惠及今年上半年。
(四)清醒对待形势,正面迎接挑战的危机感。无锡一棉的同志说:“我们不敢说居安思危,安什
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只能说是居危思危。”由于我们与无锡联系较多,我们有几个县属厂在
经营上的进步,无锡同志评价很高。无锡二棉目前处于上市前的“辅导期”,他们正利用这个机会大
力实行企业内部管理的电脑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努力减少企业的人治因素。
(五)利用进出口条件,全面锻炼企业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无锡一棉97年正式成立进出口公
司,他们就利用这张通行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前几年,不但进口原料,还大量
引进物资、器材,有些器材购进后继续进行技术改造。他们的体会是,利用进出口的条件可以做很
多的事,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原料产品进出口。进口,更重要的是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进的目
的是为了出,就是到国外去与国外的大企业、大客商合作。他们说,进入WTO后,对于一般企业而
言有利还是无利,现在还难说。仅仅是提供个舞台和机遇,你表现好就能站住脚,表现不佳,只能
被赶下台。现在,无锡一棉的管理技术已输出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