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盐文化公园
警匪片:写在《盐城风》开播之际
作者:浦玉生 @ 2003-01-11
“警匪片”:写在《盐城风》开播之际
浦玉生
近日,经过近一年紧张拍摄和制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盐城风》开播了,《盐城风》以散文化的手
法,运用电视这一个载体,描述盐城这块土地上的文明之风。曾应友人之约,我也参与撰写多集文字脚
本。那时我很忙,平时要忙于工作,假日还要研究学问。
我的学问往往在田野,在现场。那几天我在为中国水浒学会年会写一篇学术论文,我要到兴化、大丰
再一次寻访施耐庵后裔的活动,摄制组的同志知道后说正好与我同行,将这一寻踪的情况反映出来。我与
陆岳、郭杰二位年轻的摄影记者结伴而行。从大丰到兴化的路汽车过不去,我约了施耐庵纪念馆馆长窦应
元、施氏20世孙施桂才,找了一些摩托车才上了路。
水网地区、乡间小路,一路颠簸。那天我乘坐的那个摩托车主,壮汉,胡子拉碴,戴着墨镜,颇有点
像电影中的黑社会组织的“黑老大”。而我自己则穿的一件花T恤衫,也不像一个好人(至少从外表看去看
不出是搞学问的人)。我的一个同行者也是戴着墨镜,胖乎乎的。所以整整忙了一天,陆岳、郭杰二位工
作很投入,为一种责任感、一种创作的冲动,片子拍了两个小时,当回过头来我们看片头时,大家不约而
同有一个感觉,就像是拍了一部“警匪片”。
在交通工具中,我最不喜欢乘摩托车,总感到它速度太快,风险太大。而疾驰在田埂上,穿越在小桥
上,风险就更大了。但要节省时间,便捷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在车上,我用手搭在“黑老大”的肩上,
肩上挎着一个包,两腿还得夹着车,不然碰到了路边的树木,速度快那很可能将腿打断的,一天下来真像
是丢了半条命。
学术求真的路是艰难的。那年我从北京到山东梁山,寻访施耐庵的足迹,随京九铁路到梁山是凌晨三
点钟左右,为了能在火车站准时下车,我一夜未睡,只身一人背着一个箱包,箱包里是满满档档的一箱
书,就这样“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来到了一个陌生地方,又是夜晚。而梁山站离梁山县城约20里,只
有一辆私人开的中巴车,后半夜车站的人们已经散去。我看的出来外地人只有二人,其中包括我。凭我的
体能与匪徒若是一对一还是能胜的,在运动中我有长跑耐力,可以一对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如今碰
到几个“面目可憎”的壮汉子,心想不会发怯:是“剪径”的吧。若谋财我有旅费三千,给他就是了;若害命
一介书生,并没有人与我过不去。再说梁山好汉出没之处,打家劫舍、杀富济贫,我乃两袖清风,并非贪
官也,何足畏惧,还好一夜平安。还有一次,在江西贵溪考察《水浒传》第一回放出一百零八将的“伏魔
殿”时,我也是从火车站起就被两个小痞子跟踪,好不容易斗智斗勇才将他俩甩掉。
《盐城风》开播了,我为之高兴。当中央电视台《城市平台》播出盐城一档城市节目时,其中有一个
题目是:施耐庵写作《水浒传》的素材来源是哪些,标准答案是:元末张士诚起义。这也是我多年坚持和
研究的观点,我感到很深奥的学术问题被大家认可,又很浅显地表达出来,感到很欣慰。
为了传播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愿继续探索,再冒生命危险去拍一次“警匪片”。
20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