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崇肖 @ 2003-01-17
倡行“精读”
人是离不开智慧的营养的,而人的智慧除了从实践中获取之外,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还要从古今中外的
书籍中得来。有真性情的人,除了从书中获取知识与智慧,还能享受到读书的种种快乐。所以高尔基才会
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不过是无数个描述书籍力量的比喻中的一个罢了。
然而,从另一角度讲,并非凡读书都能与增知长智划等号,同样是读书,由于方法的不同,收效也不
一样。
人们常把读书分为精读、泛读、翻阅三类。我认为,很重要的是精读。书海茫茫,人生苦短。与其读
十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浏览,
不如将一部读透。黎靖德曰:“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明
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徐增曾说:“读唐人诗,须观其如何用意,如何用笔,如何装名,如何成章,如何起,
如何结,如何开,如何阖,如何裁,如何联。”这说的正是细嚼慢咽比大嚼猛吞要有益的道理。历史上的不
少鸿学大儒,无不以精读深究为要义。欧阳修10岁偶得破损不堪之《韩愈文集》,补辍苦读数十载,“于
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苦志探赜,至忘寝食。”袁枚秉烛夜读,读至绝妙处,竟连声叫好。读复叫,叫
复读,达到了忘我之境界。我们总强调先贤们的天分,却忽略了人家深究的方法。
写书是一种创造,读书同样是种创造,它可以融合,把书从厚读到薄;也可以生发,把书从薄读到
厚。它能够使读书人通过自我与书籍的特殊对话,创造出一个与书籍相连又独立的新世界,使自己的头
脑、智慧得到深层次的更新与升华。
包崇肖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