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志宏 @ 2003-01-17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
吴志宏
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谁独没有智慧。那么,什么是智
慧呢?从大哲学家的思想中,我至少得到两点启发: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
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想与人理论,探究颠倒时在何方。知识关注
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
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
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
我们缺教师、学生吗?肯定也不。我们一向自称“教育大国”,有两亿多学生,千万名教师,这么庞大
的人力资源。照一般说法,千万名教师,这么庞大的人力资源。照一般说法,一个领域基数大,则这个领
域就成果多。如我们国家打乒乓球的人多,所以我们有那么多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同样,我们教育人口如
此众多,一定也人会有许多教育成果,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却总给人一种酸楚相,那么多的人在攻
击她,却很少有人数落数落她的成果。
我们缺名校吗?自然也不,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告诉你,这是省重点,那是市重点,这是中心
校,那是实验校,这学校有多少人进了清华,那学校有多少人上了复旦,给人的印象是,这些学校都棒极
了,可以和世界顶尖学校媲美。不是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吗,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我们好,但他们的基础教
育不如我们。你看,我们哪会缺名校。
这也不缺,那也不缺,应该是心满意足了。然而不知怎的,一提起我们的教育,总有种失落感,总觉
得缺些什么,但到底缺什么,我又讲不清。直到几年前,我给台湾一家出版社翻译英国大哲学家 A·N·怀
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的时候,看到其中一段话,才顿时开朗,那段话是这样写的:
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
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
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我的观点是,在我们欧洲文明启蒙之初,我们是从那赋予教育以灵感的崇高的理想起步的,然而渐
渐的,我们的理想却沉落到与我们的实际持平的地步。
可是,当理想与实际拉平,其结果就会停滞不前。尤其是,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
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我所渴望给你们的印象是,尽管知识是智
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中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
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可却仍然缺乏智
慧。
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什么——缺智慧。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
程、有作业、有考试,但谁独没有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从大哲学家的思想中,我至少得到两点启
发: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
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想与人理论,探究颠倒时在何方。知识关注
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这就是知识与智慧
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
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我想,真正的智慧之人,都
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
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
和乐趣更按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艺十八般,谋生之道样样精通,但却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
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吗? (智慧城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