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关锦囊
从文化容量到创造能量
作者:花建 @ 2003-02-10
从文化容量到创造能量
花建
●从扩大文化“容量”,到提升创造“能量”,这是上海面对的重大命题
●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于原创,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和背景为参照系,才能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独特
个性
●一个国际大都市应该是各类资源要素的“凹凸镜”和“聚焦点”,以点燃文化创造的冲天火焰。一部文
化精品所需要投入的资源要素越多,它需要的统筹和综合能力也越强
马年新春的鞭炮还在余音袅袅,文化新品的联翩推出更给申城带来了一片春意。从上海大剧院、博物
馆到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专栏和各大演出场所,不但汇集了五洲四海的文化产品,而且有更多的文化人
和艺术家,把上海看作打造原创性精品的大平台。正如一位来自南方的雕塑家所说:“我相信,1990年代
的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容量;21世纪的上海,必将具有打造精品、辐射世界的能量。”
从扩大文化“容量”,到提升创造“能量”,这是上海面对的重大命题。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于原创,而
原创的精品不可能闭门造车,只有在以世界文明作为参照系的过程中,反复比较和提炼而成。实践证明:
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和背景为参照系,才能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在竞争中去弱存强而提升质
量;同时,了解海内外纷繁多样的文化需求,才能不断校准自己的创作定位,扩大文化的辐射面,以最大
的限度满足社会的需求。融这两个对立统一的侧面于一体,恰恰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为文化创造所提供的“
望台”和“定位仪”作用,它体现了一种提炼独创性和拓展辐射面的辩证法。
在这方面,许多国际大都市都走过相似的历程。就拿今年即将登陆上海的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
来说,它那16年常演不衰的纪录和18亿美元的累积票房收入,来自它对整体风格的准确定位。它最初的剧
本具有浓郁的19世纪欧洲背景,却难以适应一个国际大都市多元文化人群的胃口,通过文化市场的演出和
反馈,经过8次大修改和20多次小修订,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定位,不但让欧洲游客感到亲切,而
美国本土人群和各国游人也近悦远来。其实,这里所说的定位,不但包括内容定位、风格定位,也包括价
格定位、消费者定位、情感定位和类别定位。在每一个层面上,都需要精心瞄准,再合成一个整体。正如
同上海大剧院版的《红楼梦》,经过反复的推敲,既适应了江南传统的越剧消费者群,具有浓郁的吴语地
区特色,又适应了一流大剧院的富丽堂皇风格,具有鲜明的节日庆典特色。这种不同于传统越剧和其他表
演形式的独特追求,恰恰是该剧强烈的艺术生命之所在。
从海纳百川的文化容量,到打造精品的爆发能量,从作品数量的日渐增多,到文化活力的不断升级,
一个国际大都市应该是各类资源要素的“凹凸镜”和“聚焦点”,以点燃文化创造的冲天火焰。一部文化精品
所需要投入的资源要素越多,它需要的统筹和综合能力也越强。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化生产,它不仅
仅需要文化人或艺术家的灵感创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还需要纵览海内外文化潮流的宏观策划
能力、把握文化市场风险的投资能力、利用各种媒体的传播能力,以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公关能力。而这
样一种文化工程,也只有利用国际大都市的优势,通过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才能实现。
还记得2001年金秋,当APEC成员的领导人在全球媒体的注目中,步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时,
迎接他们的是巨幅油画《世纪玫瑰》,以及设置在一楼大厅、总统房和VIP休息室的26幅“国粹油画”。其
创作者是原西安美院的青年教师刘令华。他初进上海时,曾经以强烈的表意风格和传神的写实手法相结合
而获得同行好评。当时,是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独具慧眼,汇聚各方高手策划,以大胆的投资承担
出品人,以“京剧题材、中国气派、国际潮流、现代风格”为宗旨,鼓励他进行再创造,终于借助APEC会议
和中国艺术节等历史机遇脱颖而出。正如一位海外学者为之感叹的:“只有上海这样的大舞台,才能将天
时、地利、人和结合成如此美妙的精品。”类似的文化工程,对上海应该是多多益善。
随着上海经济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城市的交通信息、生态环境、人文条件、社会保障等综合
指数日益改善,这颗东方明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投资、技术成果、文化人才、节庆会展,使文化资
源的积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为文化创造的质的飞跃提供了条件。让我们抓住时机,优化组合,突破
重点,使文化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的能量优势,以回答时代对上海的殷切期望。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