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建 @ 2003-02-10
呼唤更多的艺术社区
花建
●世界上许多著名都市都有艺术社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安全方便的人居环境,又便于多领域
的艺术家近距离切磋交流;既为艺术工作者贴近大自然创造了条件,又有一套适应城市生活的服务系统;
既是平民化的生活空间,又传承和丰富了城市的文化传统
●新型的艺术社区的建设,不但可以为房地产开发引进新的概念,造就新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吸引新
的艺术家和文化人,并和上海丰富的文化传统形成新的嫁接
●上海城区和市郊,有许多古镇、古村、名园、名街和景观,结存着历史悠久的海派文脉,可以通过
改善社区环境,开展“艺术家进驻”活动,这样既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又能逐步开发和丰富本土的文化传
统
伴随着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雄伟步伐,新的城市形态正在这片热土上联翩出现。以“一城九
镇”为骨干的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土地、人口和投资的优化配置;从西郊的国际汽车城到南郊的海港新城,
工业实力的彰显与城区的繁华相辉映;而“新天地”与“古城公园”的出现,则把老城区的文化底蕴嫁接在新
的生态景观上。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如同成长的巨人,既有新的城市形态作为平台,同时,社区格局的
创新,又在聚集着新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资源。这启示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建设新型的艺术社区已属
水到渠成。
放眼世界上许多著名都市,都有艺术社区,海外称为“艺术村”、“艺术街坊”、“艺术园区”。它是艺
术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集中的社区,其形态和主办者可以多种多样,但共同的特点是:既有安全方便的
人居环境,又便于多领域的艺术家近距离切磋交流;既为艺术工作者贴近大自然创造了条件,又有一套适
应城市生活的服务系统;既是平民化的生活空间,又传承和丰富了城市的文化传统。
比如巴黎郊区的RIS-ORANGIS的艺术家聚居村落C.A.E.S——“艺术家实验中心”,是一个由旧工厂
改造的居住小区,周围有清澈的塞纳河缓缓流过,茂密的丛林掩映着轨道交通,把小区和巴黎城区联系起
来,原有的车间、仓库和堆栈,被改造成为艺术家的工作室、展厅、排练场和练功房,宽敞而实用。这个
艺术社区有艺术家的工会和管理机构,提供的服务包括办理保险、代理纳税、宽带网络、艺术经纪人和各
类生活服务,并和许多博物馆、画廊和音乐厅建立了固定的联系。难怪一些外国艺术家慕名而来,欣喜地
称之为“蜂房”。它吸引了蜜蜂般的艺术家来这里工作和生活,而他们所酿造的“蜂蜜”——艺术作品、创新
精神和人文传统,又为城市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把上海比作一座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大森林,那么,我们何妨多造一些这样的“蜂房”呢?它们
不但可以为房地产开发引进新的概念,造就新的景观,创造新的旅游亮点,更重要的是吸引新的艺术家和
文化人,并和上海丰富的文化传统形成新的嫁接。环顾世界,每一个大都市的巨大能量都是经济、科技、
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需要进行源源不断的资源优化组合。而今上海虽然文化人的总数不少,但是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不少人知识和能力的“窄化”、“老化”和“弱化”,正变得越来越明显。近年来上海演
出市场上,由外地和外国艺术团体占领越来越多份额的局面,这固然显示出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但
对我们自己不也意味着一种挑战与鞭策吗?
保持和焕发上海文化艺术的创新活力,就要积极引进新的文化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生产的规
律与物质生产的规律并不同步。创新不能强迫,艺术不靠指令,而人才可以引进,引进则需要符合规律。
而不拘一格地建设多种形式的艺术社区,应当是与国际接轨的一大举措。比如:可以由政府、基金组织和
民营机构合作,建立向各国艺术家开放的“国际艺术村”,吸引不同背景和专长的艺术家来上海工作和讲
学,在外来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再如上海城区和市郊,有许多古镇、古村、名园、名
街和景观,结存着历史悠久的海派文脉,可以通过改善社区环境,开展“艺术家进驻”活动,这样既提高了
社区的知名度,又能逐步开发和丰富本土的文化传统;至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遗留下
来的旧厂房和旧仓库,也并非都要推倒完事,它们在工业生产上缺乏实用价值,却往往具有文化生产的价
值,可以改造成为艺术工作室集中的艺术社区。在这方面,我想,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应该多一些先行先
试的热情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