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 木 @ 2000-11-12
金克木的散文
“金木水火土”是我国古人的“五行说”,且有各自的星座在天上,在人间的北京大学校园,遇见
金克木老人时,怪怪的名字,我立即想到“金”在“木”前,金克木。
金克木说“哭着来,笑着走”,2000年8月5日,他笑着走了,一个娓娓而谈的智者,留下一大
堆趣味盎然的文字,在我们细细品尝的时候,他的文化生命还在延伸。
学者兼诗人的双重身份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学者的冷静和诗人的灵动,从而使作
品拥有理性和感性相融的特征。文艺评论家谢冕说:“诗人的想像力和灵感使他的散文充满了动感
和机趣,学者的求实和思考性给予他的散文以沉静和厚重。”
金克木的散文创作重说理、重论证、重知识的承载和传播。
他说,“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讲道理”。讲道理的方式是一种思想习惯。“瞒和骗”是传统中国人讲
道理的方式,几千年思想史积累了不少文化恶习,千篇一律的呼喊淹没了真的声音。其实,只有具
有独立品格的人才有资格讲道理,充当别人附庸的人所讲的“道理”只能是死的标本。金克木先生就
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讲道理者,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精心梳理思想的羽毛。《文化卮言》(上海文艺出
版社)一书用片断的形式汇集了金克木先生的精彩文字,全书共分200节,读后却没有零碎和混
乱的感觉。缘何,因为金克木有属于他自己的讲道理的方式。金克木认为孔子式的“吾道一以贯
之”的线性思维是中国人的思维优势。他非常善于从《春秋》、《礼记》等经典文本中挖掘符号深
层的意义,从文体之变中体味时代之变和文人之变。
丁国强先生说,金克木是一个不善于下结论的讲道理者。他在他来,讲道理是过程,而不是终
点,讲道理的方式本身就是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道理的性质。他用对话、自说自话、问答等多种方
式来表达思想,用的是商量的语气。金克木非常喜欢“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种隐含对话的独
白,他把写作置于对话状态,使思想与语言形成良性互动。
北大校刊这样介绍金克木先生:他 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籍贯安徽寿县。寿县第一小学
毕业。1935年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职员。在北京,他博览群书,向师友学习,结合自学掌握了世界
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门外国语。1938年到香港《立报》任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到湖南省
立桃源女子中学教英文,同时在湖南大学教法文。二十四岁即出版诗集《蝙蝠集》,在新诗界卓然
成一家。
1941年,金克木先生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后到印度
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
1946年金克木先生回国后,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应聘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
授,讲授梵文、梵文文学史、印度哲学以及印地语与乌尔都语。
1978年,金克木先生转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从事印度哲学、宗教和文化研究。
1988年初,金克木先生退体。但依然笔耕无辍,80年代以来,他每年都有学术专著、学术随
笔、翻译作品、诗集或散文集出版。
金克木先生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和全国政协第三至七届委
员会委员。
我读金克木的散文。感觉他的文字精细而立意宏远,微言大义,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潜伏着
一种严密而不可肢解的精神脉络,思想被整合在天马行空的文字中,自然、随意、顺理成章,没有
硬要讲道理。
金克木的散文创作与他的新诗创作和学术研究鼎足而三。他是当代中国散文创作的影响很大的
作家。
乔木 20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