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惠 @ 2003-03-19
走进古籍书店
张晓惠
对古籍书店我一直是怀着一种敬畏的。想像中的古籍书店是整墙整壁的泛了黄的线装书,自然要是那
种紫檀色的没有装上玻璃橱门的一摇会发出几百岁甚至更长年龄的“吱嘎嘎”声响的老书架。书店里的店员
呢最好是穿青布长衫的,明知在现时是不可能有这样装扮的,但是,也不一定啊,这儿那儿的古建筑景点
什么的不也有高挑云髻着罗衫长裙的小姐吗?于是当在那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一看地图上有标着“古籍
书店”的,就瞅个空打了车直奔而去。
记得清楚的,和平路。可在繁华的和平路上转了一圈竟又未见,特意找了位上了点年岁的人问询,人
家又不知道。就再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穿着走着挨着门点瞧。走过繁华的劝业场,走过有着铜马车的步行
街,再走再寻,蓦地“古籍书店”四个黄亮亮金灿灿的四个字跃入了眼帘。真的哎,是古籍书店。可是,门
呢?从哪儿进啊?四个大字下面是一只巨大的龙口茶壶,两只鲜红的绒球在料峭的寒风中对着我摇头晃
脑。
定了定神,对着守着龙口茶壶料理着芝麻茶汤的妇人问,这是和平路233号吗?是古籍书店吗?是啊。可
是,书店从哪进呢?那妇人手向后一指,就再也不理我了。妇人身后一条狭窄的巷道,黑黝黝暗长长的,
那巷的顶头闪烁着一块黯淡的灯箱,上面恍恍地四个红字:古籍书店。沿着脚下高低不平的砖路,踩着水
洼,我疑疑惑惑地走了进去,走过挨挨挤挤的自行车,走过一堆暗红的煤渣,向右一拐,掀起厚厚的布门
帘,是了,我走进了古籍书店。
是不足二十平方米的一间方型房间,昏昏暗暗的。三面墙壁都立的是书架,走近五颜六色的的书们,
睃巡浏览一遍才发现,书是不少但不是当代就是现代的,大部分还都是畅销书,比如九丹的比如台湾作家
几米的图文书,也有余秋雨和董桥的文集。最老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
记》,我想寻一本清人张潮的《幽梦影》,可我找不到。一转身却发现缓缓升腾的袅袅热气,原来是一老
式煤炉上茶水壶开了,一堆蜂窝煤高高低低地码在那儿。一张老式的两抽桌后,两位中年妇人坐在那儿。
你们这儿没有古书为何叫古籍书店呢?忍不住这句话就脱口而出,那稍胖点的一脸不屑:那不是吗?是
吗,真的,她手指着身后右侧暗影那侧歪歪扭扭的书架,果然是一壁泛黄,总共几十本线装书,用塑料绳
扎了,散散落落地静候在那儿,是在等候认识它的人?我问最长的是什么年代的?到底是古籍书店的,那
营业员飞出一句:那就看各人的眼力啦。我没有这个眼力,只在那边书架上挑了一套《三国志》,看着营
业员用裁得整整齐齐的旧报纸,再剪一根塑纸膜绳仔细地将书包扎了。谈问中方知这古籍书店原是两座小
楼的,现已全部出租,只留一间书库做了书店,“以前,我们楼上楼下的呢,楼是三十年代建的,开始是小
梨园,骆玉笙就是在这儿唱红的”,女营业员不无失落,她脚边煤炉中的水沸了,咕噜噜地泛出一派惆
怅。
出得门来,走过那堆煤渣,走过那些水洼,再从那黝黝的巷子中走进人声鼎沸满目繁华。回头看看
那“古籍书店”的灯箱恍恍蒙蒙,走过二十来米的小巷宛若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走着走着还忍不住回头看,
古籍书店被淹没了,只看见巨大的龙嘴茶壶口上那两只鲜艳的红绒球在早春的寒风中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