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云 @ 2003-05-14
本期话题:中式服装
张云
幽灵,一个古远而美丽的幽灵再现世纪大轮回!飘荡在大街小巷、荧屏广厦……
伴着黄海清新的海风,中式服装似一股汹涌的浪潮,裹着千古神韵,挟着时尚气息,荡涤起城市新的涟
漪。
大浪淘沙,不知什么时候,有一方小小空间,已挤满人们的视线。带着一丝古韵、一点喜庆和一些 不
近情理的张扬……,它就是陈月江中装影楼店。
陈月江,品牌从这里延伸……
谈及传统文化,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可以不提中式服装,尽管这实在是一个已经有点近乎泛滥的话
题。这些年,在剧场、在酒店,在家庭聚会、集体活动中或者在路上,随处 都能见到身着中式服装灿烂笑
颜的人们。不说春节中式服装花开艳丽,就是在春日丽阳、夏日骄阳下,印有古典中式图案的丝绸衣裙,
也似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独领着街市的美丽。中式服装仿佛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内蕴力量在现代文明
中迸发出新的力量,世界为之瞩目,心灵为之震撼!
在盐城工学院,就有二位游走于传统和现代、于中式文化中开拓人生的年青人——服装设计师陈月江和
他的合作伙伴摄影师季友观。凭着坚定执著的信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厚爱与责任,他们在市区毓龙路一方小
小的艺术天地里唱响了一曲青春的奋斗之歌……
■越是日益融合于国际大环境,人们对民族所独有的东西就越发珍惜和怀念
既是服装设计室又是古典影楼、既是艺术沙龙还是文化茶座,陈月江中式服装设计店所散发的古雅气
韵,早已使它成为毓龙文化街的点睛之笔。正如店主人陈月江老师那扎着长辫却透着许儒雅这种传统与现
代相融的艺术气质,店里出自他手的服装也都是既古典又不失时尚:绚丽的色彩、别致的款式、独到的裁
剪,只让路人留连驻足。
服装企业创品牌易,做知名度难,获美誉度更难,取忠诚度难上加难。真可谓步履维艰!怎样保持品
牌的前瞻性,使品牌长讲常新,长做常新,切实有效地巩固品牌在行业之中的地位?怎样保持品牌的公众
形象,将品牌由知名度做到美誉度最后过渡到拥有一大批忠诚的客户群体?怎样保持和提高品牌的市场占
有份额?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大都喜欢做“跟风式”的生产和营销,一味跟在“洋人”后面搞克隆,做翻版。
没有属于自己的设计,自己的产品,更缺乏属于自己民族内涵的服饰文化。陈月江又是如何认定以自己的
名字为品牌,且选择的方向是中装的?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来到这间小小的却绚丽多彩的艺术空间。
“ 越是日益融合于国际大环境,人们对民族所独有的东西就越发珍惜和怀念”,作为大学讲师的陈月江,
对文化自有独到而深刻的洞察力。作为知识青年,陈月江和季友观更有着一种年青人开拓事业的大胆、无
畏和理智。
人生有很多的选择。选择是艰难的,更是痛苦的,因为选择常常让人容易迷失自我而随波逐流。决定
陈月江人生方向的第一次有决定意义的选择是在他刚刚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时期:是留在精彩纷呈的大城
市,还是回到经济还不富有、文化还很贫乏的家乡?一向重亲情的他最终选择了回家乡,在盐城工学院做
起了一名服装设计讲师。季友观从无锡轻工学院毕业来到省人才市场,“在大学教摄影”,盐城工学院发出
了邀请。这份可以让他专业从事和研究自己所酷爱的摄影的职业一下子吸引住了这位南通人。尽管不是自
己理想的生活空间,但当陈月江真正站在家乡的讲台上时,还是立刻意识到肩头的责任:他正从严格意义
上开始开创盐城服装设计事业。艺术并非纸上谈兵,生活才是最深厚的土壤,最丰富的源泉。由此,一个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把两位执著的年青人联系在了一起。
做服装品牌,特色是生命。选择何种特色,这便是陈月江事业的第二次的选择。以前,距离成为文化
传播的屏障。如今,距离似乎微不足道,一张互联网足以铺就文化传播的金光大道,千万公里只在瞬息。
观今之潮流,西方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使得传统文化愈来愈难有立足之地。文化本无优劣,只是当今中国中
西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让深爱民族文化的陈月江面对这植根于文化层面的第二次选择时,不得不更为深
刻和沉重起来。陈月江向我娓娓而谈那段思维历程。或许是现代人越来越忙,脚步越来越快,对于需要太
多沉淀太多涵养,又太需要含蓄太不直露的传统文化当然已索然无味。可是若干年以后传统文化因为人们
的冷落而消亡之后,若人们再想静下心来好好听听梁祝、二泉映月,哼一哼京剧,恐怕只能向历史博物馆
索要资料了。就象喝咖啡,喝来喝去发现喝他只不过为了提神,而茶的清爽才正合心时,再去寻找一点碧
螺春时却发现茶已绝迹难寻了。这时后悔才会袭上心头,而这种后悔却无法弥补,这种后悔比之与痛失一
知己,有过而无不及。更何况,此行者非一人而是一个民族!陈月江就是陈月江,他与市区成百上千的服
装店从根本上是不一样的,与其说他最终选择的是做中式服装,还不如说他和季友观做的是中式文化。
市区就此出现了第一家既透着传统文化气息,又经过现代经营理念全方位包装策划过的高层次的服装、摄
影店。
■中式服装的中国元素在哪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和传统之中
“立领、对襟或斜襟、盘扣、织锦缎、丝绸、刺绣……”,说起中式服装,人们的头脑中立刻会浮现出这
些形象。但陈月江觉得,中式服装的中国元素应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和传统之中,表现出来的应当
是 神,而不仅仅是形,简单的形而上学,必将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流为恶俗之源。
这话不禁让我想起了媒体上曾报道的一位外国友人着中装的事实。在2002年冬季的SAGA北京皮草缤
纷夜上,来现场的一位国际大牌的法国设计师穿着一件经过改良的中国旗袍。当记者询问这位标准的法国
绅士的着装创意时,他不无得意地脱去了外套,做工十分精良的深蓝色的印花丝绸旗袍整个展露在记者面
前,他说,他喜欢中国文化,而且,他把中国文化穿着得十分优雅。由这事我又想起了批发市场和饭店里
的中国旗袍,很难说清楚,是不是我们自己糟蹋了我们的文化。
我国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这些年间,中式服装或者说唐装也着实火爆了好一阵,但为什么没能做大?
对于这一点,我和陈月江倒是有同感,尽管国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导致人们多方选择。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在许多服装专业人士的设计理念几乎完全被国外服饰潮流所左右,而淡化了对本
土服饰文化的研究及发展。同时,仅有的少量中式服装厂家在款式上没有添加更新的设计元素,做工也显
粗糙。如此下去,我只担心势必让人们刚刚被唤起的兴趣又被重新回落。
正因如此,有段时间,中式服装的确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就连钟爱它的人也隐隐 有了一种说不出的
痛。陈月江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时装院校的女院长为了买一件唐装出 席一个重要的会议,几乎跑
遍了整个上海滩,却最终两手空空而归。回来以后,她开始在她的学生中找寻答案,最后她惊奇的发现,
大部分学 生早已把唐装列入了过时的行列,她由此感慨:“再这样下去,中式服装就要完了。”
对中式服装的自信,有很多中国人是从外国人那里找回来的。一位 著名的时装评论家曾经说:“现在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时尚着迷, 其实很难说他们是真的喜欢这种时尚,他们看的角度和中国人欣赏的角度根
本不一样。我们很喜欢的时尚款式,他们竟然会熟视无睹,而对于几十年不 变的中式款式,他们却觉得很
新奇,说白了,他们所感兴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现代中装便显示出它肤浅和稚嫩,一道道可以批量生产的
流水线,华丽而又快捷,让人看罢之余,除了眼花缭乱之后的定神,谈不上有任何回味。所以,陈月江的
每一件中装从选料到整熨都做到精益求益。中装礼服采取的是立体裁剪,由专业绣花工精心绣制,有些甚
至都是手工缝合而成。这样的精工细作虽然很是耗时费神,但开店几年来,陈月江一直坚持这样做。“我隐
约地感觉到,中式服装设计应该是中国服装设计师迅速国际化的一条捷径。”这是陈月江的老师王新元对中
装的由衷感慨。与老师一脉相承, 陈月江说,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渊源流长,中装是传承中国文化最直接
的通道,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所以,陈月江牌的意义更在于一种文化使命感,就是
要以富有个性的中装精品决胜市场。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与这场社会大变革相伴随而至的是,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
和心理世界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背负着千年文明传统来进行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不
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价值的失落现象。传统的价值秩序暂时失去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引导,现代
化的文明尚未与本土文明协调交融,西方的文化又以其难以抵御的威慑力,一步步将中国的传统价值取向
推至转轨,推向转型。精神领域无所适从的人们,该何去何从?陈月江的理念对我们不无启示。在任何一
个时期,人们都会寻找一个可以依托的精神支点。今天的中国文化价值又体现于何处?其实,我们不该眼
光一味朝外,五千年的文明还不够我们去挖掘!
■创新设计,使中式服装更加生活化,时尚化和国际化
几十年前,穿中式服装是一种保守和落后。而在十多年前,当偶尔看到有那么一群人,穿着中式的对
襟袄、褂,信步于这个现代感极强的都市街头,和玻璃、钢筋构筑的城市背景对比,显得很突兀。于是会
有人去关注,去回头,并在心里偷下结论:文艺圈的。中式服装,成为文艺圈人标榜个性的标志,成为一
种时新。 如果说在那时,有“中式服装情结”的人还只是形单影只,但现在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背影不再是
现代都市一景,而是融入到南来北往的人流当中了,中式服装已经成为一股时代风潮。中国人已把这股中
国风吹得更加强劲,勃发起越来越多的友好“洋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激情。事实上现在世界上已经有许多著
名人士对中式服装早已情有独钟了。世界著名歌唱家罗马里奥、美国前总统夫人南茜等都是中国服饰的热
爱者。
然而,流行之所以为流行,就在于它的易变、不稳定性。让中式服装花开不败,这是大家共同的心
愿。可是,一方面现在国内亦没有大的服装公司介入高档中式服装这一领域,另一方面我们的中装创新之
路还不够宽。如何使中式服装更加生活化,时尚化和国际化? 近些年,这样的呼声越来越响,但可惜的是
一直没有一个符合这种声音的很典型的中式风格的范本。
尽管生处盐城,但陈月江与他的老师王新元一起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一难题。有了王老师的指导,
陈月江信心百倍,把陈月江牌创建成一个独具典雅风格和深邃文化内涵的地道的中国品牌来做高档中国服
饰是他最新的产品定位,而且,他希望中式服装不要成 为古董,要像美国牛仔一样,应该常变常新,经过
设计师们的妙笔,呈现出异样的现代中国风格。
要想达到这一点,陈月江说,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不弃不离,对西方文化不卑不亢,有借鉴地吸
收运用、创新设计,让中国文化内蕴的力量在现代文明中迸发,那将是震惊于世的辉煌。2001年的几件大
事曾燃起了人们对中式服装的强大的追崇热潮:“申奥成功”,“APEC会议”,“中 国加入W TO”以及中国
足球打入世界杯,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一 股中国文化的漩涡将要席卷全球,因而,唐装热在那一年
的春节达到了 历史的最高点。陈月江也不失商人的精明,他向我透露,他正努力打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
奥运会的主意,那将是现代中式服装最为风光的时候,但所有的成功和辉煌都要付之于从现在开始的艰辛
的努力。
现在知道陈月江的人多了,服装、摄影生意愈发火爆起来。但他和小季依然每天学校、店面两边漫不
经心的忙着。也常有艺术同行光顾店面,给他出主意。他总是笑眯眯地悠悠地说上一句:不着急,慢慢
来。哼,真是中式文化深入到他骨子里去了。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对于服装事业,他心里可是比谁
都着急。要不干嘛还额外找个罪给自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