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娱乐宫
我就是徽州女人--访韩再芬
作者: @ 2003-05-18
我就是"徽州女人"
--访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
名演员加精品力作,构成了当今黄梅戏一道新的风景线。红演员韩再芬和她主演的《徽州女人》,在
观众中声名日隆;画家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作品32幅皖南民居画面作为舞台布景在戏中营造的神秘、深
沉、高雅的氛围,差不多又在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徽文化"热。
昨天,在扬州大剧院观众席上,坐在记者旁边接受采访的"徽州女人"韩再芬却并不神秘,蓬松的长发
轻挽在脑后,套着一件火红色的夹克,以及素面朝天,使她看起来与寻常女子并无二致。她歉意地向记者
打招呼,28日傍晚刚刚赶来扬州,第二天一早就来到大剧院与剧组工作人员一起搭布景,准备晚上的演
出。她说一位演员不是单单饰演一下角色就能成功,而必须参加到编剧等一系列工作中去,才能与整出戏
融为一体。
这次在扬州的演出,门票早已售空。索票的人仍是络绎不绝。《徽州女人》去年在合肥、抚顺、北京
一路演满30场,在上海的演出也是场场爆满,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沪上新闻界曾把《徽州女人》与《金
子》两部戏的成功演出称为:"两个'女人'闹上海"。
韩再芬说,她喜欢读张爱玲等作家的小说,张氏小说《金锁记》塑造的深宅大院中封闭而扭曲的女性
形象,对《徽州女人》人物雏形的诞生不无影响。一年前,韩再芬在她演出的剧场外看到了画家应天齐倾
注八年心血的"西递村"系列32幅版画作品,黑白凝重的皖南民俗触动了韩再芬胸中的灵感:如果在这样的
画面中加入一位善良、美丽的女人该多好。依画作剧,意境成戏。戏剧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这里产生
了共鸣!之后韩再芬便四处奔走:四下徽州体验生活,数次赴北京、上海等处与专家探讨并最终确定了这一
构想。她说,这一过程就如同采油工人探井一样,非要有探索不止的精神不可。
戏中大段"交响乐"的伴奏,雕塑般唯美的舞台布景以及淡化戏剧情节等等方面对传统黄梅戏表现手法
的探索,使一些习惯于黄梅戏传统审美定势的观众不习惯。面对争议,韩再芬很平静,她说,严凤英等老
一代艺术家创造了黄梅戏和许多优秀的作品,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有了声、光、电、气等科技手段,我们
才得以有所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和优势。而变革带来争议,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相反活跃的
学术氛围将有助于艺术的发展。不管怎么说,两小时的舞台演出,是视觉艺术的精彩浓缩能否通过美术和
戏曲嫁接,带给观众全新审美体验,值得一试。
《徽州女人》叙述的是在希冀中用一生时间苦盼丈夫回家的女人的故事。永远在等待,永远满怀希
望,这才是人生的本质状态,韩再芬说,我就是那个"徽州女人"。
请作者与智慧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