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葛剑雄:不当书呆子,不做伪君子
作者:南方rb @ 2003-05-18
葛剑雄:不做书呆子,不当伪君子
周唯
“不要做书呆子,更不能当伪君子”。著名学者葛剑雄的为人一如其朴素的衣着一样朴实,其朴素的叙
述张扬着智慧和思想的震撼。作为学者和文化传播者的他,早已成为文化界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日前,
葛教授因去香港城市大学讲学路经广州,到广东人民出版社作了一场学术报告。笔者得以面对面地采访
他,感受他的学问和人生智慧。
站在历史的深隧与大地的厚朴之间,作为历史地理学者的葛剑雄,头上顶着很多光环。与一般学者终
其一生青灯黄卷不同,他读着走着,走着著着。他在历史的脉络和大地的沟回间,让过去的物事散发出智
慧的光芒。他不仅因为其等身的著作让学界侧目,也因他的行走,让其智慧与足印一起挥发,让人生与历
史与大地相映生辉。葛剑雄的双足,踏上过西藏雪域高原,也踏过南极大陆,踏过四大洲。今天,他正行
走在非洲大陆,由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大型电视行动《走进非洲》,已于上月底出发。
葛剑雄作为随团嘉宾,又踏上了第五大洲。
踏上了非洲,我就走遍五大洲了
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人文学科的命运往往被实用价值观所操纵。而对于葛教授,学问不仅是
象牙塔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纸面符号,它更是让人从中获取智慧,开启心智的通途。也许是从事历史地理学
研究的缘故,葛剑雄边做学问边行走,实践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东方学人理想。关于历史,他说,
历史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
说“历史有用”没有谁会有异议。而“历史是好玩的”这句话从一个历史学者的嘴里说出来,却难免让学
究们认为不恭,也与时下学界对于文学、影视作品中对于历史演绎的批判不同。葛教授说,历史是好玩
的,不是对于学者而言的,而是对大众文化消费而言。在现代社会,通俗的文化娱乐消费始终是社会的主
流。现代社会发达的资讯,与现实是同步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陌生感在消失。而历史因其与现代生活的
距离,却能带给人们更多的乐趣。针对一些学者对于历史剧不重历史真实的批评,葛教授说,历史学之所
以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就是因为其过于抽象了,而大众需要的是开心。在艺术作品中,不真实没什么错,不
过著者要告诉大众,情节是虚构的,不要让人误假为真就是了。比如上海曾拍过电视剧《商鞅传》,商鞅
在史书上的记载只有2000多个字,如何能拍成影视剧,那就得有很多的虚构。对于文物也是一样,有
很多地方修了不少假文物景点,明明是假的,却硬要说成是真的。其实,对于游客来说,知道一个史实就
够了,至于哪块石头、哪张凳是真是假,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假文物上注明是假的,也不会影响其功用,
只要它能引起游客的兴趣就行了。也是在“好玩”这个意义上,葛教授说,在未来社会,历史将会是人们精
神消费的一个大资源,现实中发生的事大多可在历史中找到影子,而历史却比现实有趣得多、好玩得多。
学者不要做书呆子,更不要当伪君子
葛剑雄说,他没有座右铭,如果将座右铭理解为自己做学问及做人的信念的话,可以用这样的话:“不
做书呆子,不当伪君子”。
学者的操守常常被人视为一个社会道德的标杆。而有不少学者却没有履行好这一责任。葛剑雄说,在
传媒发达的今天,学者与社会的联系已越来越密切,学者的思想要通过传媒传达给社会。学者也有自己的
利益要通过社会、通过传媒获得。学者的一言一行,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一味地拒绝传媒是不理智
的。对于传媒的炒作,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就要求学者文人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比如,如果
你是个公众人物,社会就有理由对你进行批评。有的人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对批评暴跳如雷,这是没
有道理的。一个以公众人物的形象获取名利的人,社会当然有理由对你的历史和现实的行为进行评判。当
人们指出你行为中或作品中的错误却不接受、不承认,那就是伪君子。对于文物保护的态度也一样,有些
学者总是热衷于将民俗和乡村文化吹得很高,说得诗意得很。他告诉村民们,这么好的地方,你们为什么
不住、要抛弃,而自己却在享受现代文明。这就是虚伪、矫情。葛剑雄认为,有些遗存、有些民俗的消亡
是正常的文明代谢。他说中国的文人有个毛病,总是认为什么都要保护。通达的历史态度,不是把过去的
东西都留下来,而要考虑对后人的用处。
历史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
葛剑雄既是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又是一名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文化传播者。作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
理研究所所长,他不断地在把自己的讲堂扩大,现在,他又把视线转向世界。在“走进非洲”的电视行动
中,葛剑雄将与歌手朱哲琴、老狼一道受邀作为特别嘉宾。葛教授说,走进非洲,他就行遍五大洲了。
作为随团嘉宾,葛教授将以独到犀利而又娓娓道来的见解,与电视观众分享非洲的古老文明和神秘现
实。他还将把在非洲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凝于笔端,为读者撰写他眼中的非洲,作品将在中央电视台和
香港凤凰卫视播出前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