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随笔苑
出处?天与多情不自由
作者:望海 @ 2003-05-24
天与多情不自由
望海
读高洪波的散文自选集,他说有一句古诗不知出处,即:天与多情不自由。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很快检索到了这首宋诗的全文叫:《唤春愁》
天与多情不自由,占风流。云闲草远絮悠悠,唤春愁。
试作小妆窥晚镜,淡蛾羞。夕阳独倚水边楼,认归舟。
作者是贺铸,据互联网上的资料,贺铸 (1052-1125), 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居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
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
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
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
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
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捣练子·杵声齐》、
《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难》、《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
《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
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
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苏州杂志》有夏珊的文章《贺铸苏州抒闲愁》,这时不妨做一回文抄公:
苏州的灵秀山水和清嘉风物,不但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也吸引了历代骚人词客。寄寓吴
门,视作第二故乡,北宋的著名词人贺铸就是其中的一位。 贺铸……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古人重郡
望,因此他称自己为“越人”。他是宋太祖孝惠皇后的族孙,又娶了宗室赵克彰的女儿为妻。出身贵族,且
兼有一层裙带关系,这样的身份每使人艳羡不已,常人将以此自炫,可贺铸却看得非常淡漠,视富贵如浮
云。他洁身自好,性情狷介,喜欢评论时事,月旦人物,对于当前的事情,总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赞
赏,或批评,直言不讳;对那些权倾一时的“贵要”,“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颇有豪侠倜傥之风。
正因为这样,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在官场上始终未能舒展他的抱负,只先后在泗州、太平州等地担任通
判之类的地方官吏。他心气太高,看不惯官场的污浊腐败,受不了对上司的谄媚迎合,最后唯有弃官回归
民间。
贺铸携家来到了江南。据《中吴纪闻》载,贺铸带着自己的妻子,把自己的家安在盘门外十余里处的
地方,即今横塘附近。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石湖的浩淼烟波是吴山越水的灵气,上方山、黄山的森
森古木是吴门姑苏的脊梁。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多姿多彩的乡土风情,为贺铸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留下了许多优美篇章,其中直接以苏州为背景的《鹧鸪天·半死桐》是这样写的: 重过阊门万事
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
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以悼亡为题材的词作,词题半死桐所隐喻的是一棵已经有一半枯萎的梧桐,形象地表示出贺
铸孤单寂寞的凄苦景况。贺铸与赵氏感情真挚深厚,他们是比翼双飞到苏州的,然而赵氏却中途病故了。
贺铸状貌奇丑,发秃齿豁,俗谓之贺鬼头,真所谓“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多情的他踽踽独行于繁华金阊
的街衢窄巷,眼前景物依稀,人事变迁,感怀往事,不禁哀思难抑。曾经双栖双飞,如今阴阳悬隔;卧听
窗外雨声滴沥,床头却再无挑灯补衣人的亲切呵护。头已白,床半空,贺铸的哀伤情怀千载之下,依然是
那么分明,使后人为之共鸣。
在北宋词家中,自婉约派的代表秦观去世后,黄庭坚很是推崇贺铸:“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
回”。贺铸的词享有盛名,张耒称赞说:“贺铸《东山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
嫱、施之怯,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他的《青玉案·横塘路》同样以苏州为背景,就是写的家门
前的美景与内心的情思: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
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是贺铸晚年的作品,因为最后一句把闲情描摹得如诗如画,历代词人都因此把贺铸雅称为“贺梅
子”。看来贺铸的成名,颇得益于苏州的恩赐。笔者读这首词不禁会想:那位洛神般的女子在横塘路的一
边,款款离去,直到在贺铸眼中消失,惹起了他无限的闲情愁绪,这会不会是位姑苏佳丽呢?
读到这里,你对“天与多情不自由”,肯定有了新的理解。著名作家高洪波不知的出处我现在知道,我
有点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