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林
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及点评
作者:新民 @ 2003-06-09
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名师点评
令人关注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今天上午终于撩开面纱。《新民晚报》 2003年6月07日邀请沪
上三位名师,分别对三张试卷的作文题略作点评。(所述均为专家个人观点)
全国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
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
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
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
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
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
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点评
写有所依思有所展
看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试题是一种启迪:它启迪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它启迪你思考生活、
思考自我。今年全国卷考题同样如此。提供一个寓言,引出一个话题,提示两个思考,让学生各尽
所能施展才华。考题朴实无华、注意高中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但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能起笔、
能成文。一个寓言可以让学生引出不少类似的寓言或生活片断。两个提示(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事
物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联系?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对生活材料思考的角度。三个“自”(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加上一个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可用也可不用”,给学生写作以充分的自由
度。基础一般者可循规蹈矩,沿题目提示方向思考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大可抛开材料,各显神通。
我欣喜,考题重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又扬学生个性所长。我欣喜,考题朴实无华、让学生写
有所依、思有拓展。培土育苗,注重基础,不限发展,此题当矣。(大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杨明
华)
北京卷作文题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
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
点评
说“转折”
今年北京卷作文题“转折”是去年全国卷“心灵选择”的姐妹篇。
如果“选择”是主观的行为,那么,“转折”便是对客观结果的认识了。题目提示可以从“个人经
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思考。在急骤变革的时代,个人的学习、生活、思想认识都可能发生很
大的变化。应该从看似平凡的小事挖掘出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这几年社会生活中无论国际、国内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其中有些是带有转折性的,如何
认识这些转折的意义,反映出学生的见识、思辩,反映出学生是否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比如SARS这
一事件对认识我国各方面的管理乃至体制的完善具有转折性的意义。这是对埋头书本,只要分数的
现象的一个提醒,对今后人文教育的一种引导。
另外,也可以写历史上某些事件、某些个人生活的转折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影响,对这些事件的
认识,反映了考生的能力,也可以看出考生是不是会读书。(复旦附中特级教师 黄玉峰)
上海卷作文题
“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
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70分)
点评
“杂”谈
“杂”这个话题很有个性,个性体现在命题者的独特视角。考生初看题目可能无从下手,心理准
备可能不怎么充分,但仔细分析后却还是有话可说,有理可说的。同时这个话题还体现了三个有利
于。
一是有利于考生巧妙地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角度写,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杂”的话题取材
面广,思维角度多。
二是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立意能力。“杂”有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广度,也有情感上的褒贬
之分,更有科学立意的高下之分。考生所写的“杂”的事物,可以是杂而有序,杂而不乱的,有规律
的事物,从而写出事物的真、善、美来;也可以反过来,写杂而无序的事物给科技、文化、艺术等
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写出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毅力和精神来。
三是有利于引导素质教育向注重基础方向发展。这个话题虽出人意料,却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
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杂”的文章,其实就是天下事皆文章,书里面的事是文章,社会上的事
也是文章,平日注重积累,考试的时候就自然有话可说。(晋元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赵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