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清峰 @ 2003-06-15
老盐号味道新极了!
台湾许多公营企业如今正是惨淡经营,但靠卖盐起家的台盐实业公司却一枝独秀,去年创下了1470万美元
的盈余。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台盐”在总经理余光华的领导下,逆市而上,除了将这几年研发的新产品
重新包装,进军国际市场外,还积极转型,使“台盐”从单纯的盐业公司变成科技公司。
盐不仅用于吃
“台盐”的前身为制盐总厂,专门从事制盐、卖盐,拥有雄厚的土地资产,与台湾糖业公司、台湾肥料公司
并称为三大“地王”。但是,由于台湾自产的盐成本大大高于国际盐价,而且台湾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
不利于晒盐。因此,自1989年余光华接任总经理后,他就替“台盐”的未来拟定了15年发展计划,包括经
营多元化、现代化等,原来的制盐业务将慢慢削减。
余光华生意灵光,将盐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生产吃的盐,还开发出与盐有关的日常用品。最有趣
的是他发现盐能生发的过程。多年前,余光华的头顶开始出现了“地中海”,他为此苦恼不已,却又束手无
策。无意之间,他在一本关于“盐疗法”的书中,看到天然盐可促进毛发重。当时,“台盐”研制的沐浴盐已
经上市,余光华取来“依样画葫芦”,没想到头顶的头发真的再现生机。
余光华由此得到启发,让“台盐”的研发部门研究其中奥秘,看是否有可能开发出相关产品。一年后,“台
盐”的研发部门发现把盐添加到各种清洁用品中,的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台盐牙膏首先面世,接着
洗发乳、洗面乳相继推出,这些产品都创下了惊人的销量。去年,“台盐”盈余的将近12%来自“台盐四
宝”——台盐牙膏、洗发乳、洗面乳、沐浴乳,远远超过了制盐业务。“台盐”还趁热打铁,重新包装“台盐四
宝”,将它们推向香港、美国市场,以此开发国际市场。目前,香港的万宁、屈臣等商店都有“台盐”的产
品销售,预计可创造294万美元的营业额。这一举动以香港为跳板,伺机进军内地市场,目的是先打响“台
盐”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以抬高形象。
激励士气很重要
余光华不但有生意头脑,管理也有一套。1991年是“台盐”发展的关键时期,那时公营企业的年终奖金依
各单位的业绩分为0、7%、10%、13%四个等级。头一年的盈余按规定是属于没有年终奖金的等级。最多也
只能勉强够得上7%那一等级。但是,余光华看到的不是前一年盈余,而是下一年的盈余,因此,他找“经
济部”的官员据理力争,甚至以“台盐”若亏损他就辞职为担保,最后终于使“台盐”获得了最高等级的年终
奖。
消息一传回“台盐”,所有员工欢欣鼓舞,余光华也顺势提出节流和提高效率等工作要求。由于员
工深受激励,士气大振,所以全公司上下马上行动了起来,连董事长都当起了公司产品的推销员和送货
员。结果那年产品销量大增,而开源节流省下了5000万元新台币。
“不务正业”摆脱老化
余光华当年的远期计划,近几年正慢慢变成现实。目前,“台盐”计划中的以两大主軸为龙头的业务结构己
初具雏形,一是发展生物科技和有机光导体,其厂房位于台南科学区里;二是发展休闲业,它在台南县建
立了盐业文化园区。
投资有机光导体 投资的南科有机光导体厂己于2001年8月底完工,产品是激光复印机碳粉墨盒中关键零
件“有机感光鼓(OPC)”。目前全球有机感光鼓的市场需求量在1.3~2亿支之间,大部分由日本和美国
的厂商提供。台湾生产该产品的现有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占生产原料成本81%的铝基材车削和阳极管
仍主要由外国厂商控制。“台盐”的南科厂建成后,不但可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而且可以增强台湾在该产
品上的竞争实力。
发展生物科技 生物科技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产业,台湾的生物医学材料产业正好处于起步阶段。“台
盐”看好这个领域,并选择了需求量大的胶原蛋白材料为突破口。“台盐”的胶原蛋白生化科技厂(生技一
厂)己在今年1月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是“司金坦布”和“密迪肤”。“司金坦布”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
皮肤敷料,具有所有理想敷料的性质,可以当作植皮前或捐赠者伤口的暂时性敷料来使用。目前,台湾所
有胶原蛋白产品都需要进口,“台盐”产品正式推出后,可以缩短病人1/2~2/3的疗程,未来市场前景看
好。
“台盐”的生技二厂主要研制农业用微生物制剂,如今也已落成使用。主要产品包括枯草杆菌、放射线菌、
内生菌根菌,这些产品都可以取代化肥和农药,有效消灭害虫,促进植物生长,同时有利于环保。生技二
厂已经接到了价值4000万新台币的第一份订单,预计今年起可大量生产。此外,因为生技二厂的技术先
进,内地和日本也频频向它招手。
台湾“入世”的后,自产盐面临进口盐的冲击,但已做好了准备。余光华给企业经营下了一个定义:“今天
好不算好,明天好也不算好,要天天追求好,这个企业才能永续发展。”这正是“台盐”老企业不衰的关键
所在。
童清峰 《海外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