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毛志成的读书生活
作者:冰洁 @ 2003-07-06
毛志成的读书生活
冰洁
作家毛志成文坛一向有“毛志成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说法。作为目前最高产的作家之一,毛志成创作了
长篇小说《大地的脉搏》、《归来的叛国者》、《女大学生梦幻曲》和随笔集《学会沉默》、《昔日的灵
魂》等一系列作品。但谁又知道,毛志成是因有嗜书的习性,他才有今日已发表、出版的文字总数在2000
万字以上的成绩。
出生于京郊农村的毛志成,5岁时开始上私塾,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塾师授课的基本方法,就是要学生熟读
一定数量的古书小册子,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和《诗经》、《论语》以及《古文观
止》的选段。五六岁的孩子,对书中的内容不甚了了。尽管是“囫囵吞枣”,竟也让毛志成背熟了不少书,
这自然使毛志成以后的写作受用无穷,如需引经据典,常能信手拈来。
五十年代,毛志成来到村办的正式小学上学,由于有深厚的私塾“底子”,一开学毛志成并没有去上一年
级,而是直接去上三年级。虽然村庄很闭塞,但来教书的老师很特殊,是一些国民党投诚部队的下级文职
官员,都有文化,可没什么技术,进不了工厂,政府只好安排他们做中小学教师。也是从这时候起,儿时
的毛志成受到了洋文化的熏陶。因为这些教师及其妻子儿女除了会弹风琴、唱歌、绘画外,体育动作也做
得非常漂亮,这一切在当时农家的孩子心中是那么新奇。在课堂上,毛志成第一次在这些教师手中见到了
四角号码字典。从高小到初中,由于农村的条件所限,毛志成所读的书,除了课本之外,基本就是演义小
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不管能不能看懂,毛志成总是要从头到尾
看上一遍,内心有说不出的激动。
高中时代,毛志成第一次饱读了俄罗斯和前苏联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普希金诗文集》、《莱蒙托夫诗
选》、绥拉菲莫维支的《铁流》和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当然,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但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前苏联的一位女作家凯特玲斯卡娅写的,书名叫《勇敢》,写
的是一批青年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这些书如火焰燃烧毛志成青春的热血,也如北斗指引了毛志成人生
的方向。
考入北京师专后,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毛志成最感兴趣的是图书馆里的60多万册图书。在这些书里,他
发现了许多自己喜爱的作家和作品。那些日子,因为读了这些书,毛志成的生活一下子变得那么充实和甜
蜜。有时一本书看完一遍,又爱不释手地重读一遍,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既不知黄昏,又不知晨晓,
岁月年华就在苦读不辍中流逝。
原来,毛志成看西方的作品,随意性比较大。后来自立了个规矩,譬如这学期看法国的,英国的,德国
的;下学期看南美的,北美的;再后来看亚洲的,而且他用了很大的精力读了马列主义的书。相比之下,
他最喜欢读的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令他崇拜和痴迷。他认为,恩格斯的行文非常好,他的文章既可
当科学论文来读,又可当散文来读,既典雅又平易,是大学问和大文采的综合。
斗转星移,集“中国文化的底蕴,又有西方文化的功力”的毛志成,始终追求“多读书,深读书,活读书”,
每日游目于书间,倾心于书间,他的生活因和书融为一体,也由此促使了毛志成成为我国当代文坛的学者
型作家之一。
毛志成曾多次向他的学生和许多文学爱好者说过:“读书和写作都应当立足于‘有为’,读和写都为了有效
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迷恋于‘玩’文化、‘玩’文字。”他在许多书的自序、前言、跋语里也
说:“我宁可写粗文、浅文,也绝不写淡文、空文。”还是他给朋友写的一个条幅上那两句话概括得最好:
下笔应羞强击缶,成文必赋正气歌!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