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成 @ 2003-07-06
文化过剩的可忧
毛志成
近70年前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曾想到未来的人都识了字,每人都会写作品,作家多得不得了,怎
么办?他的回答百分之一百二乐观。他认为:作家多了与土匪多了不同,是大好事;人人都写东西,没有
作者、读者之分,互看作品即可,毫不可忧。他老先生的话,有些是真理,有些是赌气。针对的是当年文
盲遍地,也针对作家的"物以稀为贵"。细究起来,他还是有粗疏的地方。
人人都能搞文学,人人都互看作品,张三写了一首诗寄给李四;李四将自己的日记(当然是有艺术性
的日记)展示给张三;某男将情书偷偷塞在某女的衣袋里,某女将斥骂信丢在某男的门口,都是无妨的。
只要不是一般性的、直通通的或俗鄙粗野的文字,甚而显示出了某种文采,"互看作品"绝对有意义,会给
人提供某种文化愉悦。至少会对抵制"土匪勾当"有益处。但这样的作者若是不满足于当作者,一心想当作
家,而又认为作家的首要标志就是将自己的作品弄去发表、出版;你也这样干,我也这样干,我看这世界
也就乱了套。到处都是如蜂如蝶的作家,都是漫山遍野的作品,使不想玩这种东西的普通人像走进难以迈
步、难以呼吸的大仓库,就会谁也活得不痛快,无任何愉悦可言。
因此,遍地是作家、到处是作品绝不是好事。应当把想当作家的人和真能称为作品的东西选而又选,
筛而又筛,真正做到去粗取精。靠谁去选去筛?专靠各种"作协"(或其中的"评委")来干是不成的。专
靠各级"文化官员"来进行授意性的推荐,尤其不成。"协"一经有了超于民间团体的权,"委"一经有了超于
一般性评论者的衔,文化官员一经疏于"文化"而专重"官员",客观上难免有"猫腻"之嫌,主观上的素质
也很难达标。总之,名副其实的作家、作品回避或拒绝优选是不行的;象征性的或随意性的推选也不成。
不过,最可信的选是接受空间考验和时间考验。空间考验就是指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占有了较多读者。这
样的读者在民界中有之,官界中有之,文界中有之,中国有之,外国有之。时间考验是指此人此书火了一
阵子,若干年后、若干代后还有读者,还有再版价值。若是一年捧一次,二年吹一次,三年奖一次,几年
后就无人识其名,作品也堆到书库里共蜘蛛结网,或交付废品站打发,这样的事就叫作"文化过剩"(或
曰"文化危机")。
当然,"过剩"主要指"过量"。万事万物都必须讲量,没有适当的量是不成的。但超量、过剩更不是好
事,甚而内含着另一种贫困。
眼下的文化过剩,包含的类别很多,但基本品质是共同的,这就是"为写而写"。说其为写而写,是客
气话。说到根儿上,"为写而写"的深层意思,即"为什么而写"在意识上是否干净。
眼下喊叫"出书难"的人不少,我倒认为幸亏难一点。若是出书无难度,谁想出就随便出,那么无论是
自费书、关系书(包括名人的裙带丛书、父子丛书、母女丛书以及各种藤蔓丛书等等),还是由各式授
意、示意、曲意推荐的应景书,以及种种抢占风头、闻风而动的"俏书",都滥觞了起来,世上的所有书架
子都会被压垮。
眼下至少有几种书在"为什么而写"的事上,已近于慌神儿、丢魂儿。如:一,各级知识分子为了申报
职称而赶写的"学术著作"。二,患了"入世亢奋症"的人,抢先争当"与国际接轨"先行官的人,赶写出
的"观念转向"、"素质飞升"、"中外杂交"、"拿来主义"之类的书;还有瞄准"家教热点"为家长、孩子写
出的书,有的甚而叫作《……读本》《……要典》。三,有的既无勇气也无见识去关注和解析中国的直近现
实,便搞"远距离操作",从古之"大内档案"、或洋之"海外蜃楼"演义成的书或戏。四,为了有偿地表
演"深奥"、"深沉"、"深刻"、"深邃",惯性地超掘"人性真谛"而写出的诗或文。五,将"人生"与"民
生"分离开来,专门为了玩味"自我孤岛"或"二人世界"而写出的书。
我不否认上述的书只要有文化含量、文明含量,就都有价值。但价值是大是小,就很难说了。若是你
玩的东西,只有自我玩味或自我表现意味,没有什么超于读者总体平均线的水平,或是当初你比读者高
明,但后来读者日益感到司空见惯,无非如此,你就注定在"时间考验"面前被冷落。明明没有超于读者水
平的东西,或没有新东西、真东西、独物东西,而又继续过着"作家"的写作瘾,"新作"频出,这就叫"文
化过剩"。白白累人而无益,甚而烦人,折磨人,乃至误人、害人。
文化的缺乏与文化的过剩都是悲剧性的!